试题分析与复习思考

作者: 张莎莎 王金刚

摘   要:通过对河北省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第25题进行分析,得出学生在答题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今后教学的启示,以期为2023年的中考复习提供借鉴,进而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词: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建议;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1-0017-02

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2022年的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以素养立意,以课程标准为根据。以素养立意这一课标要求在试卷中有所体现,其中2022年道德与法治中考试卷第25题体现得比较突出。

一、试题分析

本题依托的时政材料是: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活动,这是一个连续3年举行,且面向大、中、小学的全国性活动,材料节选自官方媒体——人民政协网,其他各地市的政府以及共青团官媒也有相应报道,所以从选材上看,2022年道德与法治中考试卷第25题的选材是符合主流思维的。

其次,材料所涉及的活动是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即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共鸣的。尤其是第三问,让学生选取自己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更能让学生融入情境,提高其参与度。

另外,本题选材的巧妙之处还在于避开了学生平时练习中遇到的一些常见材料。例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新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等,做到了选材既主流又不落俗套。

从设问上看,第25题共有3小问:第一问直接明确地问“哪一基本政治制度”“哪一方面的自信”;第二问“哪两个方面的问题”则需要学生对四则材料进行归纳总结才能回答;而第三问就很灵活,设问也有所创新,其提供了三个主题,学生可任选其一,但要指出主题下的”具体问题“并阐述理由。这种由易到难、由单一到丰富、由机械到灵活的设问变化,既符合逻辑思维升华的规律,又体现了设问梯度变化的科学性。

从考查内容上看,第一问的基本政治制度、制度自信;第二问的文化、精神、经济、乡村振兴、民生、社会发展问题;第三问的节约资源、家庭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等,涵盖了道德、法治和国情三个维度,可以说考点范围非常广泛。

从立意上看,第一问注重培养学生的制度自信,第二问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而第三问则考查了学生观察和了解生活现象的能力,以上三问分别涵盖了政治认同、责任意识、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和法治观念五大核心素养。

综合来看,整个第25题以时政材料为载体,贴近学生生活,对知识点进行了多维度的考查,如此既提升了学生的制度自信,又突出了培育核心素养的立意,因此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一道题。

二、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

第一问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很多学生审题不清、答非所问,问制度答机关、组织,例如政协会议、人大等,问基本政治制度答根本政治制度;还有就是对基础概念识记不准确,制度名称写不完整,很多学生只写了四个字:政协制度,这也反映出学生对这类题目盲目自信,该翻书时不去翻。另外写这种简称,也体现出学生平时表述和答题时就有随意简化的习惯。

第二问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题目明确要求要归纳概括,但部分学生照抄材料中的名词,例如红色精神、农产品生产等,完全没有提升总结。二是学生对概念之间从属关系的认知是模糊的,不知道红色精神属于文化领域,富民产业属于经济领域。三是部分学生语文素养不到位,找不到主题,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句话的主题是教育而不是文化。

第三问除了要灵活选择还要提出“具体问题”,很多学生根本就没看到“具体”两个字,就直接抄了主题作答,或在说明理由的过程中语言繁琐,逻辑混乱。除此之外这一问还呈现出答题语言口语化的问题,缺乏政治专业术语,也有学生思维混乱,问原因答做法等。

三、今后的教学启示

回顾近三年的中考第25题,从选材上看,都是选取常规大热点下的小事例,即针对一个主题多维度考查。从知识上看,从以前侧重考查法律和国情板块,到现在的法律、道德和国情三大板块的融合考查。从设问上看,设问的限定条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设问方式越来越灵活,试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立足新课标,熟悉教材,精研历年中考真题,然后以中考题为范本,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如此可真正顺应和把握中考方向。

文综是开卷考试,更多地是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针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学生必须构建知识体系。同时教师也要加强教材知识、热点材料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和分析,如此一来我们的复习既能够围绕社会热点内容,又能在能力提升上见成效。另外,在“双减”背景下,我们还要提高课堂效率,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研究题怎么讲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而用扎实的基本功应对灵活多变的考题。

总之,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紧跟中考改革的步伐,树立“立德树人”的学科使命,并牢记“核心素养”的学科初心,用科学的理念带领学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