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作者: 吴崇青在当今社会,所需人才不仅需掌握知识和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传统教育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尤为重要。本文分析“情感教育”的内涵及其实施意义,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方法。
“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旨在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情感教育”通过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正性情感需要,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体现了积极情感对学习效果的重要性。西方学者认为“情感教育”不是独立的教育形式,而是通过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发展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以下是关于“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中渗透的对策。
一、建立师生共融的和谐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学的基础。教师应以平等、民主的方式接触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和尊重老师,从而喜欢学科。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教师应理解学生个性,倾听心声,尊重意见,以促进师生融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情感,使情感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应深挖教材,发现文本中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用情感激励学生意志,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人生启迪。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饱含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艺术感染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高尚的人格。
三、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共鸣,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如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声、色、图集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身临其境,便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产生情感共鸣。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和情感的沟通,陶冶情操。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内心的情感体验,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把“情感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内容和学生情感需要为依据,精心设计课程,用丰富的情感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