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思政课项目式学习路径探究
作者: 夏培平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高中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项目式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为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有助于将核心素养培育落地生根。
二、核心素养与高中思政课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一)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涵盖多个维度,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体现。这些素养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在高中思政课中通过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实践锻炼得以培育。
(二)项目式学习内涵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深度学习。项目通常具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过程和成果,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从规划到实施再到反思的完整学习历程。
三、高中思政课项目式学习的意义
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项目式学习将思政课的抽象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创设真实且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学习,改变传统思政课教学中被动接受的局面。
促进知识整合与迁移。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以及思政课不同模块的内容,打破知识碎片化的困境,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提升核心素养。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在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团队协作等环节中,不断增强政治认同、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法治意识和提高公共参与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四、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思政课项目式学习路径
(一)项目设计
立足课程标准与教材。依据高中思政课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和综合性的项目主题,确保项目涵盖思政课的核心知识与素养目标,如以“社区垃圾分类的推进与法治保障”为主题,关联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等多个模块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
结合学生实际与生活情境。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将项目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校园生活、社区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参与度。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项目,学生更易上手且有切身体会。
(二)实施流程
项目启动。教师介绍项目背景、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果,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组建项目小组,明确小组分工,如组长、资料收集员、方案撰写员、成果汇报员等,为项目实施做好准备。
项目实施。各小组按照计划开展调研、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案制定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如在“模拟政协提案撰写”项目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社会调研、分析数据和撰写规范提案。
项目展示与评价。各小组通过多种形式展示项目成果,如报告、演讲、展板等,然后进行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指标应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包括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等多个维度,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反思与改进。
(三)教学方法融合
情境教学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思政课知识,增强情感认同。例如在“企业经营与社会责任”项目中,设置企业决策的情境模拟,让学生体会企业在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权衡。
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攻克项目中的难题,如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项目中,各小组分工合作进行传统文化调研、创意设计等活动。
(四)评价体系构建
多元化评价主体。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学生在自评中反思自身学习过程与成长,在互评中学习他人优点,发现不足。
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关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对学生的项目规划、资料收集、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环节进行过程性评价,同时结合项目最终成果的终结性评价,全面、动态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例如,过程性评价占 60%,终结性评价占 40%,综合评定学生项目式学习成绩。
五、实践成效与展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思政课项目式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在各类考试和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更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水平。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思政课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富有活力与成效的教学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项目设计、严谨有序的实施流程、多元融合的教学方法和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值得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推广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