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 、呵护 、引导

作者: 谭玉珍

管理学上有一种“木桶理论”: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完整的木桶,除了长板、短板外,还有底板。正是这谁也不太重视的底板,决定了这只木桶能不能容水,能容多大重量的水。所谓“底板效应”,就是对于整个木桶来说,其底板是基础。一个木桶,无论其桶壁多厚多坚,只要桶底有朽木、小眼或小洞,水必流失。如不及时加以修补,这桶就成了废桶,这就是底板效应的关键。这一理论,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加固“潜能生”的心理底板,又要夯实他们的学习基础,很具启迪作用。

所谓“潜能生”不是先天的愚笨造成的,而是由于种种后天的原因造成的。有些学生是学习基础差,接受新知有难度;有些学生是学习方法不当,来不及消化巩固已学的知识;有些同学学习缺乏自觉性,自控能力较差;还有些学生由于偏科,导致学习越来越差。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一个他要打交道的具体孩子的爱,尽管这孩子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都要以自己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因此,转化“潜能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转化“潜能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我经常采取三步走。

(1)转化思想认识,捕捉其成功点

有些“潜能生”认为自己成绩差,升学无望,对个人前途悲观失望。他们认为只有考上重点高中,才算有出息。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他们的错误想法,使其重新认识真实的自我,发现自己的潜能,针对他们的这些思想,我组织了问卷调查,调查如下问题:成绩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成绩好坏是天生的吗?如果自己努力能不能赶上成绩好的学生?你擅长什么学科?……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能看到自身的能力与存在的价值,并逐渐转变了原有的错误认识。我也很快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及学习欲望。只有当学生意识到“底板效应”的重要性,内在的进取动力得到一定的激发后,教师才可以采取有效的“补差”活动。与他们及时沟通,平等交换意见,鼓励并帮助他们解剖自己,分析成绩上不去的原因。探讨出如下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①预习,找疑难。②边听边思,解除疑难 。③巩固,积极操练所学内容。④课后复习,独立作业,记忆所学知识。⑤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当然教师要提供机会,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其经过努力而取得的点滴进步。当这些学生用其出色的表现让同学们刮目相看并为之震惊时,成功的甘露就会迅速涌到他们的心灵深处,他们从沮丧、颓废、自卑的阴影中成功的走了出来。

(2)掌握激励尺度,呵护学习信心

“潜能生”一般都对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责任意识和刻苦学习的恒心;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自信;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特点,我认为教师应从细处入手,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制定学习具体目标。如:今天力争外语默写一次性通过?保证课上认真听讲25分钟?能不能一周内不违纪?考试能不能多考5分……当学生的短期目标实现后,教师要充分肯定,及时激励,使其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人都能够成功,关键是自己是否付出努力,能否持之以恒。在一个个追加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学习漏洞慢慢解决,责任意识得到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逐步增强。

(3)引导克服低落情绪,找回学习动力

“潜能生”其实不缺乏学习的潜力,也不缺乏积极进取的主观愿望,但这批学生真正缺乏的是刻苦学习的恒心以及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因此,在枯燥而困难重重的学习过程中,激励学生保持学习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发现对学习消极应付时要及时引导,找回学习动力。记得在一次期中考试后,有位学生因为成绩退步很沮丧,又开始出现不交作业的现象。我没有简单说教,而是让每位学生通过画曲线图来观察、比较平时小测试和期中考试的成绩,很多同学都发现自己是在曲折中进步,在进步中有反复的。我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都是有潜能的,“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只要努力就会有进步”。针对每位学生的得失,制作了一张张个性化的小纸条,当我把附赠了真诚祝福语的小纸条交到学生手上时,我看到的是一道道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坚毅眼神。果然,在随后的学习中,学生们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精、气、神,学习比之前更专注、更投入了。为了激励这类学生保持学习动力,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对学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都要予以应有地表扬鼓励,对遇到困难的学生更应体贴关心,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即使批评也应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是出于对学生强烈的爱,循循善诱,以语重心长的口吻教育学生,激发学生自省的力量,催化他们改过的决心。我经常与这些学生谈心,分析其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一起讨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或者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给予他们鼓励,哪怕作业本上,简简单单地写上一句:“不放弃,不抛弃,一切皆有可能”。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强调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挖掘学生的自信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时刻加强对“潜能生”地观察、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有策略地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潜能生”树立学习的必胜信心,增进他们转化的“内驱力”。多给他们铺设成功的平台,不断夯实其“心理底板”,培养发展其“长板”,积极转化其“短板”,学生个人这个“小木桶”的存水量就会增大,木桶才能越打越高,积累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