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作者: 刘静一、家国情怀素养的内涵
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学科语境下,有着丰富的含义。它体现为对国家主权、民族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力量的责任感。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了解到先辈们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从古老的甲骨文到雄伟的万里长城,内心会涌起对民族文化的自豪之情,这就是家国情怀的一种自然流露;又如近现代史中,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勇事迹能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爱国责任感,进而激发自身的家国情怀。
二、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性
(1)塑造正确价值观。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明白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比如在讲述抗日战争历史时,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国家有难时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御敌的重要性,从而懂得在当下也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
(2)增强文化自信。历史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在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培养,能让学生深入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哲学思想到传统的手工艺等,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能让学生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骄傲,增强文化自信,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坚守民族文化之根。
(3)培养社会责任感。了解历史上众多仁人志士为家国奉献的故事,会促使学生思考自己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进而培养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像学习“两弹一星”元勋们的事迹,他们隐姓埋名、艰苦钻研,只为让祖国在世界舞台上挺起脊梁,这能激励学生在未来积极投身到祖国建设的各领域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途径
(1)挖掘教材内容。高中历史教材蕴含着大量可用于培养家国情怀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如在讲解古代政治制度时,可以提及这些制度在当时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所起的积极作用;在近代史部分,对不平等条约签订等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国家的屈辱,激发强国之志。同时,对于教材中那些体现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事迹要着重讲解,让学生从具体的人物故事中汲取家国情怀的力量。
(2)多样化教学方法运用。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例如在讲述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当时学生游行、高呼口号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营造出热血沸腾的氛围,让学生体会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而激发自身的家国情怀。角色扮演也是不错的方法,组织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事件的发展,像模拟西安事变的谈判场景,学生在准备和表演过程中能深刻理解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等为民族大义所做的抉择,深化家国情怀。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感受历史氛围。比如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那一件件触目惊心的展品、一段段沉重的史实,会让学生对国家曾经遭受的苦难刻骨铭心,增强爱国情感和捍卫和平的决心。还可以开展历史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鼓励学生主动去搜集资料、深入思考历史与家国的关系,在准备和参与过程中提升家国情怀素养。
四、培养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避免灌输式教育。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说教,要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思考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家国情怀。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通过平等的交流让学生真正理解家国情怀的意义,而不是被动接受。
(2)结合时代特点。培养家国情怀要与当下时代紧密结合,让学生明白历史中的家国情怀在现代社会的具体体现和价值。比如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展现中国的大国担当,让学生认识到家国情怀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胸怀天下、为人类发展贡献力量的一种情怀。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意义重大,通过多种途径并注意相关问题,能让学生更好地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热爱祖国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