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吴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有效的学习工具和教学方法。
一、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手段模型构建的目的在于通过创建抽象模型对生物现象进行解释和认知。模型建构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在高中生物教育领域:
一是增强学生对生物现象的理解力:鉴于生物现象通常包含着复杂的生理机制和结构,看不见摸不着,更难以想象,模型构建在一定的程度使抽象的生物现象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二是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化: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把生物的零散知识点融会贯通构成一个综合的知识架构,而且通过对各种模型的比较、综合分析使学生都能比较透彻地把握生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
三是促进学生思维技能的发展:模型建构实质上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实践,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分析、概括、总结、推理等都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
二、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常见的模型类型
常见的模型类别涵盖了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与研究中均有应用。
一是物理模型的应用:物理模型直接反映生物的结构特征,借助实物构造或图像展示。立体模型的细胞结构,物理仿真布局的生态系统,DNA双螺旋结构等。
二是数学模型的构建:数学模型是对生物现象及其内在规律进行精确描述的一种模型,利用公式、曲线、图表等数学语言。例如种群增长的s曲线,酶催化反应速率曲线等。
三是概念模型的表述:概念模型是对生物现象及其规律进行抽象概括的一种模型,通过文字描述和符号表征的结合。如伴性遗传的定义、生物的富集、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的描述等都是实际应用中概念模型的典例。
三、高中生物学中模型建构的应用策略
一是实验教学应用:在生物实验环节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构造有利于直观观察和深入探究的物理模型。举例说明:学生在学习细胞结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细胞中各细胞器的形态特征和功能的直观把握构建细胞模型。
其次是课堂教学的融会贯通:课堂上教师对复杂的生物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可以有效地辅助学生通过数学模型的展示来实现。例如在讲授遗传学时教师使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概念性模型;在生态学教学的场景下学生可构建生态系统的物理模型;预测疾病发展趋势用数学模型的构建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这些丰富的应用实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充分展示了模型构建的重要价值和实用性。
其三是课外活动中的模式化拓展:学生参加生物学竞赛、拓展活动也可以利用模型。这些模型的使用有助于学生们总结和提高。
四、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教师在学生模型建构过程中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领航者、引导者。
教师要保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传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和学习动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精心选择适合自己的范本和教学策略。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见解要尊重和接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反馈和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遇到的问题。
五、学生应具备的条件
一是学生主动融入课堂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不仅生物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思维和动手能力也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其次是多元化思维策略: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思考问题。如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策略有助于对问题全面理解从而构建出科学的模型。
三是利用现代科技辅助:学生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工具。如利用计算机软件创建三维模型,提高建模的效率和准确性。
六、模型建构的实践意义
模型建构的应用是教学策略,也是学习方法。它的实用性很强,学生在模型构建的帮助下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入进而促进个人的科学思维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另外模型的构建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和解决。
七、总结与未来展望
生物教学中模型构建的应用潜力丰富、实践意义深远。学生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模型构建在锻炼和增强思维创新能力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知识,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构建模型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更新自己。
而在未来,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和深入,我们相信,模型建构的模式更能完善学生的理性思维、科学思维,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