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立德树人”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 匡玉珍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教育领域中的所有工作创新,所有改革推进都必须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理念,这也是高等学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重要的理论创新不但确立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确立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根本任务,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四运动”爆发9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①这些重要论断对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立德树人”的理论来源和创新发展
“立德树人”的思想由来已久,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早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中就出现了“立德”的思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②古人认为,一个人要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首先要树立高尚的道德;其次要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建功立业;最后要实现思想的理论化和系统化、著书立说。这三者就是我国古代许多读书人终身追求的所谓人生“三不朽”。古人把“立德”摆在“三不朽”之首,把“立德”视为“立功”和“立言”的前提和基础,深刻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对道德的追求和对德育的重视。“树人”的思想最早出于《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③,意思是种粮食是为当年打算;种树是为十年后打算;而培养人才则是为长远打算。古人在千年前就已经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今天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来源于此。
“德”不可能自然形成而需要“立”,“人”不可能自发成才而需要“树”。“立”,就是培育、修养、践行之意;“树”,就是培养、造就、锻炼之意。“立德”是为了“树人”,而“树人”首先要“立德”。离开“立德”谈“树人”,就会偏离正确方向,“树”不好“人”;而离开“树人”谈“立德”,就会流于空洞形式,“立”不好“德”。在今天,“立德”中的“德”是广义的,“立德”指树立美德,就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树人”中的“人”也是广义的,“树人”指培养人才,我国教育事业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在目前的形势下,在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学生,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相关思政理论教材建设滞后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坚持创新与发展,增强实效性。胡锦涛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和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④然而,由于各种相关因素,当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存在实效性不强,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比较滞后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性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单调,手段僵化的现象,难以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些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上课学生根本不感兴趣。
(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与客观实践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立场、观点与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成果的重大利器。但是,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过分重视理论教育,单纯强调理论的灌输,而轻视相关社会实践、实习的不良现象。这种不良现象主要是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设计上不够合理、协调。教学内容上主要是以集中、连续性的理论知识为主,具体的社会实践案例分析较少。二是在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评估上,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表现尤为突出,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评估往往是通过期末笔试进行考查。考试试题内容基本都是与相关理论知识密切相连,而很难对学生的具体的思想品德实践、日常的行为表现、思想政治客观现实状况进行一个全面、科学与合理的评判。
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把加强思政课建设和教学改革,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让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可以开设“十八大专题讲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重点学科,定期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省情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可以让思政课专职教师以课件形式进行讲授,或请校内外领导专家做专题辅导讲座,切实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强化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不断提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题化、教案化和专业化建设的水平。
(二)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由社会主义主导价值思想、共同价值理想、核心价值精神和基本价值观念等一系列内容构成的完整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立德树人”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在方向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在内容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⑤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环节,贯穿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高校要不断探索“融入”的途径和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灵魂,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从而保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一般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高校要切实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确保有充足、有效的经费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绝对师资数量上要确保与学校学生数量相协调。二是要不断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内部人员结构,在人员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以及学历与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有步骤、有规划地不断完善与优化。三是要注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学习与培训工作,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业务素质。四是在队伍内部要厘清各部分人员的工作职责与界限,各司其职,从而更好的发挥队伍整体性的合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