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物理作业设计的策略与研究
作者: 陆嘉宇摘要:"双减"政策是我国为缓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推出的重要教育改革,旨在通过系统性治理重构教育生态,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要求教师必须更加重视提升作业质量,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物理;物理作业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完毕后,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教师总是过于依赖课后习题及参考书,此种做法极为被动。从长远角度看,这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并不相符,致使学生无法提升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以及积极性。针对此,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作业进行针对性设计,确保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感受到知识再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发现物理的魅力,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
就目前来看,校内减负举措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首先在作业管理方面进行总量控制。小学三至六年级作业≤60分钟/天,初中≤90分钟/天。推广个性化作业,杜绝机械重复任务,进行分层教学。同时提高作业质量,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强化教师批改责任。
其次在课后服务方面,推行"5+2"模式(每周5天、每天2小时)
涵盖学业辅导与兴趣活动。江苏省通过科技社团、实验大赛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科技类社团数量较政策前增长51.76%。 通过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此,对于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提升分层教学、跨学科设计等专业素养,并将之内化在作业设计中。
一、作业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核心理念
作业设计作为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需遵循差异化教育原则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根据搜索结果,当前作业设计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向展开:
分层设计理念: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分层作业实现因材施教。例如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为A(基础薄弱)、B(中等水平)、C(优秀)三个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确保学困生掌握基础知识,优生拓展高阶思维 。
实践导向原则:强调作业与生活的关联性。例如在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中,让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宽高,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直观认识单位的定义。
兴趣激发机制:通过游戏化、情境化设计提升学生参与度。如物理《光的反射》,通过情景设计,分析迎着月光走和背着月光走时,路面和水面的差异,认识到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生活的实际案例,还原光的反射原理; 分析流行歌曲中的声学现象(音色、音调);通过家庭电路安全隐患计算,强化安全用电意识。
二、作业设计的创新策略与方法
一. 分层作业的多元实现路径
内容分层:根据知识点难度划分基础题、提升题、拓展题。例如物理作业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基础层侧重实验步骤和基础概念的记忆,提升层要求对于规律进行简单应用,能进行一般计算和推理,拓展层需自主设计实验对于规律的实际应用能做到灵活思考,结合动手实践(如制作潜望镜、设计简易温度计),激发创新能力。
案例1:平面镜成像作业设计(八年级)
基础题:画成像光路图(巩固原理);
综合题:挡风玻璃光路分析(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题:制作潜望镜(动手实践,理解成像特点)。
亮点:结合废物利用,促进STEAM教育理念融合。 形式分层:提供书面作业、实践任务、课题研究等多样选择。可以将书面内容分成选做题和必做题,不同学生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在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中分配不同的角色。
评价分层:采用动态评价机制,允许学生根据学习进展调整作业难度。例如建立“作业升级卡”制度,完成基础任务后可挑战高阶题目 。
案例2:浮力单元作业(八年级)目标分层:
基础目标:测量浮力大小(称重法);
高阶目标: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变量法)。
创新点:通过矿泉水瓶自救实验,解释浮力原理,强化安全逃生技能。
案例3:浮力单元作业(八年级) 目标分层:
基础目标:测量浮力大小(称重法);
高阶目标: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变量法)。
创新点:通过矿泉水瓶自救实验,解释浮力原理,强化安全逃生技能。
通过将作业划分为知识巩固、能力提升、创新实践三层,既能夯实基础,又能激发高阶思维。
例如:摩擦力单元:从滑动摩擦实验(基础)→ 轮胎防滑设计分析(综合)→ 太空无摩擦环境装置设想(拓展)
声现象单元:从音调实验(基础)→ 乐器频率计算(综合)→ 噪声控制方案设计(拓展)
二. 跨学科融合与项目式作业设计
学科联动:如物理和数学间的学科融合项目,进行速度的计算,对于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探究,将物理和历史间的学科融合项目,对于长度单位的发展和定义赋予现实意义。
三、作业研究的科学方法与实施保障
一. 研究方法体系构建
数据驱动优化:通过问卷调查(如《作业满意度量表》)、访谈(师生双向反馈)、成绩对比分析,量化评估作业效果。
行动研究循环:遵循“设计-实施-反思-改进”路径。教师团队可以每月开展课例研讨等教研活动,录制微课分析典型错题。
二. 实施保障机制
教师专业培训: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教研组集体备课和备作业,邀请专家解读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中“作业育人”理念 。
资源平台建设:建立校级作业数据库,分类存储优质案例,对于骨干教师的实时课堂和作业设计建立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
总结经过三年多实践,"双减"政策已显著减轻学生课业压力,重塑了教育生态。但要未来要想实现持续有效的推行,需进一步优化校内服务供给、强化监管协同,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学生负担,以实现"减负不减质"的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