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作者: 张敏时间“月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年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时间有一个更完整更深人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
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利用学生熟悉的一张2024年历卡进行导入新课,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月”, 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单位概念。 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的相关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让学生在年历上找一找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2月是多少天?在深究年历卡的过程中,发展有序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接着问学生在我们身边哪里见过时间月,学生纷纷举手说,如电视屏上、手表面上,闹钟面上,电子显示屏上等、都有月的出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鼓励学生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不同年的年历卡,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有关“月”的知识。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月。
学生们发现了“有7个大月是31天”、“有4个月是30天”,“2月是29天”。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例如: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2024年2月和2023年2月为什么天数不同?通过观察,归纳亲自发现等方式体验 “月”的实际意义。
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月”的价值,我为同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如儿童节是每年的几月几月?教师节是每年的几月?建军节、建党节各是几月几日?整节课同学们学习热情度高涨。
我以后仍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变革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