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得性无助”在数学教学中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 胡桂斌【课堂观察与学识借鉴】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总会发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经常处于一种“真空”状态,40分钟的时间里,掌握的知识不多,需要大量课余时间来补充,而很多时候,这种补充还是在教师或者家长等的外力下强制进行……
其实这些,都是当人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时的表现。“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来帮助他们。
【追溯 分析 梳理】
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不当归因与个性偏差
(1)不当归因
“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在成败归因上存在着障碍,他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内部因素。而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不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
(2)个性偏差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心理调控及受挫能力差,几次三番在学习上受阻,便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久而久之,心灰意冷,也失却了学习的热情。
2、教师的过度行为与情感漠视
(1)数学课堂无魅力
无魅力的数学课堂大概有这几种: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有偏差,盲目追求新的教学形式却没有很好把握问题的实质,课堂上的热闹遮蔽了学生的耳目,使兴趣停留在表面;
(2)不切实际的高要求
很多老师对自己的学生有比较高的期望,所以就不自觉地会用过多或过高的期望作尺子,去衡量学生是不是达到了要求。学生无论怎样努力,也总是达不到要求,以致经常性地处于一种挫折状态。而教师总不能以欣赏、肯定的眼光看待学生,却总揪住学生的问题和缺点不放。
【实践策略】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以为,防止和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顺应良好发展脉络,用意象统领全局
其实,“习得性无助”学生自我意象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也不像“成绩对比表”那么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
二.感悟平等教师期待,用需要审视价值
教师往往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有较高期望,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则期望值较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所以,应公平对待所有学生。
(一)交流的优先,教给“说”的方法
1.问题回答的优先
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思维的深浅、难易程度,可以给予“习得性无助”学生问题回答的优先权。难度不大,学生乐于回答的问题,多让给他们。而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让他们复述别人的回答。
2.小组讨论的优先
小组讨论时,很多时候这些学生都是旁观者。可以把这几个学生和老师组成一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讨论活动。
(二)反馈的优先,提供“做”的方法
1.板演的优先
板演能及时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要把板演的机会多给这些学生。
2.当堂作业批改的优先
数学课上总有一些时间进行当堂作业。优先批改这些学生的作业,能较快地关注到他们的解题现状,了解学习情况。对于作业中的错误,可以让他们找找错因,说说纠正方法,再给予适当的帮助。
(三)作业安排的优先,选择“帮”的方法
每次作业,根据解决的困难程度,可以由这些学生自己选择帮助形式:“学习锦囊”,由老师提供,针对他们的困惑提出对应的方法;“帮帮团”成员是班级中学习优秀的同学,可以一起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