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高中地理衔接的教学策略

作者: 张新莹

摘要:本文聚焦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策略,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思维模式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以初中地理湘教版贵州和高中鲁教版喀斯特地貌为例,探讨教学内容衔接的重要性。同时阐述初高中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的转变特点,提出针对性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平稳过渡至高中地理学习,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  衔接  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  学习方法  思维模式

引言:伴随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初高中地理在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实现二者的顺利衔接,助力学生适应高中地理学习,已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初中湘教版贵州地理和高中鲁教版喀斯特地貌为范例,深入探讨初高中地理衔接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1)教学内容概述。初中湘教版贵州地理主要涵盖贵州的地理位置、自然与人文地理概况。自然地理包含地形、气候、河流等,人文地理涉及人口、民族、经济等内容。高中鲁教版喀斯特地貌则着重探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类型、分布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不同类型地貌特点及生态问题等。

(2)衔接点与差异。两者在地理概念、原理上有一定衔接,都涉及地形、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然而,高中喀斯特地貌教学内容更深入系统,对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更高。

(3)衔接策略。在高中教学中适时复习初中贵州地理中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知识,如地形、气候等,为高中知识学习奠基。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将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有机整合,理解地理现象和过程的连贯性。

(4)教学案例。以鲁教版必修一“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影响”为例,教学目标包括了解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和类型、掌握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与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教学重点为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类型及影响,难点是形成原理和实际问题分析。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包括通过视频导入新课、多形式讲授新课、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总结和布置课后作业,如此可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过渡,教师还可依实际情况调整创新。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1)学习方法特点与要求。初中地理学习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借助直观图像和实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高中地理则强调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衔接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其自主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加强探究式学习,设计探究活动以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小组共同解决问题,提升合作与沟通能力。

(3)具体方法及对比。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法和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初中地理学习多采用死记硬背,高中需转变为注重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如布置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高中地理学习强调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教师可采用案例、问题导向等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

(4)教学片段示例。以鲁教版选必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教学片段中实验探究法为例。①地质构造模拟实验。学生以橡皮泥、彩砂等材料模拟岩层分层,通过水平挤压、拉伸等外力作用,观察背斜、向斜、断层等构造的形态变化。学习方法指导:观察记录不同压力方向下岩层弯曲程度(背斜轴部破裂与向斜槽部致密性对比)绘制实验过程示意图,标注张力区与挤压区分布规律。②构造地貌动态演绎。结合数字地形模型(DEM),演示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等案例的构造演化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内力作用主导地貌骨架”的核心逻辑。通过以上两种方法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地貌关系,提升学生动手和思维能力。

四、思维模式的衔接

(1)思维模式特点与要求。初中地理思维较简单直观,注重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感知。高中地理需要学生具备空间、逻辑、综合等思维能力,深入分析地理问题本质和内在联系。

(2)衔接策略。加强空间思维训练,运用地图、模型等教具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进行推理分析。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分析地理问题。

(3)具体方法。具体可采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对比分析初高中地理相似或相关内容,培养对比和归纳能力;思维导图法,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体系,强化逻辑思维和知识整合能力;地理实验法,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地理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情境创设法,创设模拟野外考察等情境,培养综合思维和应变能力;专题研讨法,组织学生针对地理热点或复杂现象进行专题研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

(4)教学案例。鲁教版选必一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教学案例,运用讲授、演示、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培养空间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结合,提高实践和环保意识。

五、教学对比及启示

通过对比初中湘教版教材和高中地理教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编写理念、内容结构和呈现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初中湘教版教材注重趣味性和直观性,以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则更加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强调对地理原理的阐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初中教材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针对高中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结论: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等多个方面入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采取有效的衔接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地理学习阶段,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初中湘教版教材和高中地理教材,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3]湖南教育出版社.湘教版初中地理(贵州地理分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21.

[4]山东教育出版社.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22.

[5]赵一青,基于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以喀斯特地貌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8):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