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移动互联网,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受互联网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机制

1. 认知机制。移动互联网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使得大学生能够快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然而,海量的信息和内容却可能导致大学生的认知负荷过重。频繁切换任务和注意力分散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思维能力。长此以往,这种认知机制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大学生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产生焦虑和压力。

2. 情感机制。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虚拟的社交世界和情感宣泄的渠道。通过社交媒体、聊天工具等应用程序,大学生可以与他人保持联系、分享情感和交流思想。然而,过度依赖这种虚拟的社交互动可能导致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产生疏离感,增加孤独感和焦虑感。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可能影响大学生的情感状态,导致情绪波动和心理问题。

3. 行为机制。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即时性使得大学生容易沉迷其中,过度使用可能导致生活规律紊乱、身体健康受损等问题。一些大学生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移动互联网上,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人际关系。这些负面影响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人际关系。

4. 心理需求满足机制。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寻找归属感、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例如,一些大学生可能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关注和认可,或者通过在线游戏等应用程序来释放压力和寻找乐趣。然而,如果过度依赖这种虚

(二)善用移动互联网,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创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大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问题等,可以制作一些短小精悍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视频或图文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发布给学生。这些内容应该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帮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创新。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往往以课堂讲授和讲座为主,此方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高校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创新教育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在线互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高学习的效果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微视频教学、音频教学等方式,丰富教育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心理援助机制。一是即时心理援助服务的构建。即时心理援助服务的构建是心理援助机制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非常快,因此高校需要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即时心理援助服务。比如可以为学生建立24小时在线的心理咨询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获得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即时心理援助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困扰,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二是动态心理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高校应建立动态心理监测与预警系统,借助这一系统,高校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情况,并进行预警和处理,还可以定期通过在线心理测评工具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变化趋势。一旦发现学生的心理状况出现异常,可以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止情况恶化。

3.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与自我调适能力

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心理自助意识与能力。在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意识与能力时,高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增强他们的心理自助意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教授学生心理调适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可以组织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工作坊和团体辅导等活动,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心理自助的技巧,增强自我调适的能力。二是加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却难以保证。因此,高校应该教育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和其他负面影响。例如,可以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教授学生如何筛选和评价网络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信息辨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工作坊等形式,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网络信息的鉴别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

4.构建家校协同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家校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是家庭和社会问题。高校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沟通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变化趋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建立家长微信群、QQ 群等通讯平台,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与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二是共同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心理成长环境。成长环境对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家庭和高校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打造一个良好的综合性环境。父母和家人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高校可以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社会也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相应的社会资源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文章摘自《大学》2024年第34期,原文标题《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策略研究》,作者: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