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作者: 王丹凤

语文阅读对中学生而言,不仅是学习的基础,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助于积累词汇,增强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阅读锻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阅读涵盖文学、历史、科学等多个领域,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阅读还可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助于理解各科教材,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升整体成绩。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在未来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

但现如今,初中语文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许多初中生对阅读的兴趣较低,尤其是对经典文学作品或教材中的课文,缺乏主动阅读的动力。学生的阅读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和考试相关的材料,缺乏广泛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选择偏向于流行文化作品,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足。学生更倾向于阅读轻松、娱乐性强的网络小说、漫画或短视频内容,而非深度的文学作品。另外,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进行阅读。数字化阅读虽然便捷,但也容易导致碎片化阅读,学生难以深入思考和消化内容。由于中考的压力,许多学生的阅读以应试为目的,注重答题技巧而非真正的阅读体验。学校虽然提倡阅读,但受限于教学进度和考试压力,往往难以真正落实深度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良好开展,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价值观和道德情操。情感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表达和管理情感,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初中阶段是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经历身体和心理的快速变化,情感波动较大。情感教育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状态,增强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行为动机,做出更理性的决策。通过情感教育,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情感,提升同理心和沟通能力,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初中生面临学业和社交压力,情感教育能帮助他们掌握应对压力的技巧,增强心理韧性,预防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情感教育能帮助学生管理情绪,提升专注力和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如何在强化语文阅读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就成了语文老师要关注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选阅读材料

情感丰富的文本:选择富含情感色彩的文学作品,如亲情、友情、爱国情怀等主题的文章,帮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体会作家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多样化题材:选择涵盖不同情感类型的文学作品,如喜悦、悲伤、愤怒等,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情感,体会情感的多样性,增强自身情感的丰富性。

二、引导情感体验

角色代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想象,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从而增强情感共鸣。

情感讨论: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如“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做?”    三、结合生活实际

联系生活:将文本中的情感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如讨论家庭关系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情感迁移:鼓励学生将文本中的情感体验应用到生活中,如学习友情主题的文本时,思考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如何与朋友相处。

四、注重情感表达

写作训练:通过读后感、日记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阅读后的情感体验。

口头表达:组织讨论或演讲,让学生分享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既能提升口头表达能力,又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

五、教师的情感引导

情感示范: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和讲解,传递文本中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受到感染。

情感关怀: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及时给予关怀和引导。

六、创设情感氛围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营造与文本情感相符的氛围,如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帮助学生逐渐进入情感世界。

情感共鸣:通过集体朗读或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七、评价与反馈

情感评价: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给予积极反馈。

情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情感。

八、跨学科融合

与德育结合:将情感教育与德育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通过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九、家校合作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情感教育,如亲子共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情感的交流。

家校互动:通过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感发展情况,形成教育的合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和人格完善。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表达和管理情感,帮助他们成为情感丰富、人格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