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妙运用多媒体 构建鲜活的语文课堂
作者: 李文清PPT课件、投影、录音、录像等媒体,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最佳时机,巧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从无兴趣向有兴趣转化,从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转化,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让语文课堂真正鲜活起来。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能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符合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而电教媒体图像清晰、色彩逼真,展示过程、显现内容十分简便,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借助电教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生听、说、读、写,学习字、词、句、篇的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先给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实景录像,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奇山秀水,优美风光,就会使学生对描写桂林山水的课文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激活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对困惑既渴望质疑又害怕出错。长此以往,思维发展受到了阻碍。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为此,要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就要恰当、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解决重点、难点过程中,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愤悱”状态下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努力形成思维的升华。实践中,我们常常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或提示,相机运用多媒体分步骤、有层次地展现出来,结合适当的点拨引导,做到图文并茂,启而有发。如:教学《穷人》一文后,先启发学生想象渔夫和妻子以及他们的儿女是怎样生活的?而后用多媒体展示四种情景,并略加提示,鼓励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和想象。课后,学生在题为《续编“穷人”》的作文里,竟写出了十多种结局,实现了思维的多元化。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多项能力。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是一篇歌颂伟大祖国的语言优美的诗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所描绘的美景,使学生幼小心灵迸发出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祖国的激情。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景物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诗情画意般的语言陶冶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再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件展现珠穆朗玛峰、五岳、南沙群岛、三峡等壮观景色,拓宽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对课文理解深刻,记忆清晰,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把大千世界的景象,鲜明、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五彩池》一文的教学,我们利用多媒体展现了五彩池。学生仔细观看了五彩池的形状、大小以及颜色。学生对五彩池的美景赞叹不已,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老师顺势引导,问学生:你们知道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吗?学生很急切得想知道,为学习后文作铺垫。这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