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境”入脉:初中历史大单元复习策略初探
作者: 朱志花摘要:2022年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历史教学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即“核心素养”的时代,强化了课程育人的导向。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思考和实践,作为历史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注重初中历史专题复习策略的应用,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引入时政热点、构建学习共同体及树立时空观念的复习策略进行初步探究,同时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提质增效,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思,有所长。
关键词:境脉理论;时政热点;学习共同体;时空观念
境脉理论认为,境脉是一条标志课堂进程发展的主线,由时间线、内容线、活动线和情感线这四条线融合形成。“境”指创设情境,“脉”就是教学的主线,为了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实,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若干情境串联起来可以形成情境脉络,突出教学主线,同时体现出历史课堂所倡导的“走进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的理念。
一、创设引领性主题,“立意”“建构”相融合
从历史学科角度来讲,立意是指历史课的价值层面,体现了一节课的“魂”,而建构是指历史课的操作层面,是立意的保证,以学生为主体,依托教材及其它学习资源,创设情境,从一节课的引领性主题出发,建构课堂,引“境”入“脉”,促进学生思维、情感、能力等要素的发展。
本节复习课以大国关系为主题牵引,围绕三个考点链接展开,分别从“美俄关系”“中俄关系”“中国智慧”三个方面去探究大国博弈,就如掌握航向的舵手,通过主题的引领,课程的建构,确定了本节课的方向,并且用“俄乌战争”这一重大事件导入,在这一情境中回顾旧知、强化重点,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回顾中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迁移点,环环相扣,以学促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框架,使其能够形成专题复习的知识网络,带领学生在史海中遨游,体现出一堂立意-建构型的历史课堂。
二、注重历史教学的丰约性,孵化核心素养
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依据主题,开发课程资源,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内在驱动需求契合,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深邃,呈现出有历史味的课堂。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火锅,火锅花样众多,就如我们的大单元教学一样,确定了“俄美关系看大国博弈”这一火锅底料后,如何选择食材呢?因此,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了解大单元教学的底色,注重历史教学的丰约性。
(1)底色之一——引入时政热点,提升历史教学时代性。历史,顾名思义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与现实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如《资治通鉴》这本书名的含义“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揭示的就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时政热点,既体现出历史教学的时代性,又可以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在课堂伊始,向学生展示了两幅图片,提问学生反映的热点事件,学生从图片中得到启发回答出来“俄乌战争”,此时顺势向学生展示该战争的新闻报道,让学生找找可以获得的信息。学生根据报道回答出了表面能得到的信息,紧接着向学生抛出第三个问题寻找俄乌战争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学生通过老师抽丝剥茧般的引导,慢慢明白了俄乌战争是美国与俄罗斯之间冲突矛盾的表现及产物,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也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从而引入本节课探究的主题《从俄美关系看大国博弈》。此时在老师巧妙的导入及引导下,学生也明白了本堂课主要探讨中国、美国、俄国之间的大国关系,从而明确了学习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时政热点,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实,从现实热点事件中回望并深入理解历史,有助于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提升历史教学的时代性,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2)底色之二——树立时空观念,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育中的重要目标之一,2022年版新课标中强调“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3】初中历史课文内容多,时间跨度大,因此在历史中考复习教学中为了能利用好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在讲解本课三个大国关系时,借助表格,通过“古今贯通”加强比较,帮助学生理清发展线索,了解大国关系的变迁。在讲解“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知识点时采取了线索示意图与表格示意图相结合的方法,将纷繁复杂的这一时期历史进行高度的浓缩概括,引导学生在回顾这一历史时期发展脉络的同时又树立起了时空观念,点线结成面,提高学生历史时空观念这一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从国际政治格局视域下了解大国关系,体现出了基于教材、立足于课标,与历史学科思想处理教学内容的丰约。
三、立足小组合作,构建历史学习共同体
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在考试中发挥出理想的成绩,但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让学生不断强化基础知识,这样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会忽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最后有可能适得其反,学生的成绩和能力都没有提高。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语言、文化和知识的意义产生和实现的场所。因此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在历史专题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善用课程内容,开展小组合作,锻炼学生阅读和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如何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
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堂标准》中强调:“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交流不同的看法,吸纳合理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认识。”【2】立足于小组合作,符合课标的要求,又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五动结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有利于历史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思维源于问题,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相互讨论,分享观点,相互借鉴,进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优势,构建起历史学习共同体。
结语: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引领下,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通过引入时政热点、构建学习共同体及树立时空观念等复习策略的应用,可以增强初中历史大单元复习的时效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涵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6页。
(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60页。
(3)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