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依托数字化进行家校共育研究

作者: 宋建伟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农村小学家校共育中的应用。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数字化家校共育能有效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家长参与度,增强教育效果。然而,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数字素养和资源方面仍面临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数字素养、开发适切资源和优化平台功能等策略。研究结果对推动农村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数字化  家校共育  教育信息化  农村教育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教育已成为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地区,家校共育长期面临空间阻隔、资源匮乏等挑战,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小学如何依托数字化技术开展家校共育,分析其现状、优势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本文深入分析了数字化家校共育在农村小学的应用现状,探讨了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将为农村小学推进数字化家校共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对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小学数字化家校共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和投入,农村小学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许多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等设施,部分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络。这为开展数字化家校共育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小学在数字化设备和网络覆盖方面仍存在差距,部分地区网络速度慢、设备陈旧等问题仍然突出。

在数字化家校共育平台的应用方面,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在农村小学家长中普及率较高,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渠道。一些学校也开始尝试使用专门的家校互动平台或教育类APP,但这些平台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家长由于数字素养不足,难以熟练使用这些平台,影响了数字化家校共育的效果。

农村小学教师和家长的数字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家校共育的效果。调查显示,农村教师普遍具备基本的数字技能,但在将数字化手段有效融入家校共育方面仍需要提升。家长的数字化素养则呈现出较大差异,年轻家长相对熟练,而年长家长则面临较大困难。这种数字鸿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化家校共育的全面推进。

二、数字化家校共育对农村小学教育的积极影响

数字化家校共育为农村小学教育带来了显著变革。首先,它突破了空间限制,使家长能够更方便地参与学校教育。通过在线平台,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参与学校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这种即时、便捷的互动方式大大提高了家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数字化手段丰富了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向家长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分享教育经验;家长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这种多元化的沟通方式使家校共育更加生动、有效。同时,数字化平台还可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帮助家长更好地辅导孩子学习,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最后,数字化家校共育有助于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家校的密切配合,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家长也能更好地支持学校教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此外,数字化手段的运用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适应未来数字化社会奠定基础。

三、农村小学数字化家校共育面临的挑战

尽管数字化家校共育为农村小学教育带来了诸多益处,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首先是基础设施和网络覆盖问题。部分偏远地区网络信号不稳定,带宽不足,影响了数字化平台的正常使用。一些家庭缺乏必要的智能设备,难以参与线上家校互动。这些问题制约了数字化家校共育的普及和效果。

其次是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训的不足。许多农村家长,特别是年长家长,缺乏基本的数字技能,难以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和各类应用软件。教师虽然普遍具备基本数字技能,但在整合数字资源、设计数字化家校共育活动等方面仍需提升。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支持,使得数字化家校共育难以充分发挥其潜力。

最后是资源和平台适切性的问题。现有的许多家校共育平台和资源更多是针对城市学校设计的,缺乏对农村教育特点和需求的考虑。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理念与城市家长存在差异,现有的资源内容和呈现方式可能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如何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数字化家校共育资源和平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农村小学依托数字化推进家校共育的策略

为克服上述挑战,推进农村小学数字化家校共育,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策略。首先,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质量。政府和学校应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网络条件,为贫困家庭提供必要的数字设备支持。同时,可以建立校园数字中心,为家长提供使用数字化设备的场所和指导。

其次,应重视数字素养提升,开展针对性培训。学校可以组织面向教师的数字化家校共育能力培训,提高他们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家校合作的能力。针对家长,可以开展基础数字技能培训,采用面对面指导、视频教程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数字技能。同时,鼓励年轻家长帮助年长家长,形成互助学习的氛围。

在资源和平台建设方面,应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数字化家校共育资源。内容应贴近农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有趣。可以结合农村传统文化、农业生产等元素,设计富有乡土特色的教育资源。平台功能应简洁易用,提供多语言支持,考虑农村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时,可以开发离线功能,方便网络条件差的地区使用。

最后,应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数字化家校共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可以制定数字化家校共育的规章制度,明确各方职责和评价标准。鼓励教师创新数字化家校共育方式,分享成功经验。建立家长反馈机制,及时了解需求,不断改进工作。通过多方协作,形成推进数字化家校共育的合力。

结论:本研究探讨了农村小学依托数字化技术开展家校共育的现状、优势、挑战及策略。研究表明,数字化家校共育能有效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家长参与度,增强教育效果。然而,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数字素养和资源适切性方面仍面临挑战。为推进农村小学数字化家校共育,需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数字素养、开发适切资源和优化平台功能。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数字化家校共育对农村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建立长效评估机制。通过持续努力,数字化家校共育必将为农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

该论文为河南省周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农村小学依托数字化进行家校共育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DJkT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