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李美丽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前言”中要求:“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在“课程理念”中要求:“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在此,笔者对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作了一定的实践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落实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效挖掘教材已有的内容,让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尝试进行生活化延伸。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学生文本理解的难度,而且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方法借鉴,让学生在生活化延伸的过程中可以更加自然、贴切、生动,唤醒学生自身的认知意识,防止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推进过于刻意,影响学生学习体验。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例,在这节课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围绕题目中的“吃水”进行有效的生活化延伸。与人们常用的表达——“喝水”相比,“吃水”似乎是一种错误的方式,教师就可以选择这一矛盾点,让学生来想一想《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这里有没有用错,“吃水”有何深意?围绕认知冲突,让学生明白“吃水”在喝水的基础之上,还涉及了用水洗东西、用水浇灌土地等多重含义。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认知“水”在生活中的广泛价值,并让学生认知水资源的珍贵,提升学生节约用水意识。依托这样一种巧妙的设计,不需要刻意靠近,就可以引起语文与生活的有效互动。同时在价值观层面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引导,让语文课堂尽显语文味,学生的感知意识也可以积极调动。由学生精彩思辨的过程构成了语文课堂的和谐音符。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生活化教学充实学生生活。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与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有好奇心,并且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与生活有关的文章比比皆是,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加强对学生的面向生活的引导,将与生活相关的课文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确保课堂教学工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爬山虎的特点,并提前上网查找爬山虎图片。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爬山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去积极观察生活中的其他植物等,去寻找它们的特点,也可以通过上网去寻找答案。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尽量让学生面向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观念。又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三、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创设生活化语文学习情境。

小学阶段学生天性活泼,积极好动,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生活化教学,不能仅着眼于一些字词的解析、语言的表达让学生来学习语文,而是要更好地凸显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动性,让他们可以全情投入,精彩演绎。在语文活动推进的过程中,让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参与,更好地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这样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生活延伸创意展示。一系列活动的推进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内涵的理解,学生的课堂生成也能变得出彩而饱满。例如,在学习《动物王国开大会》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制作手偶、头饰、运用服装道具等多种方式来尝试进行简单的剧目的演绎。通过对故事中角色和对话的鲜活再现,推动学生对通知涉及的要素有效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明白正确的通知方式。以此为基础,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有效的故事。如和同学约定了要一起玩,应该如何打电话通知,如何留纸条通知。有通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告诉学生生活智慧,培养学生守时意识。这种生动鲜活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品读文字中蕴含的智慧,提升学生信息提取意识,服务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四、课外实践生活化,拓展延伸小学语文学习时空。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同现实生活相联系。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融入更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如在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状况、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就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到工厂、农村、环保部门去参观、访问,也可以到图书馆借阅相关的报刊、杂志。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形式在不断发生了变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改革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化角度进行学习,更好地消化知识内容,实现“取之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语文教学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