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动实验室 快乐大课堂
作者: 寻兴立科学课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视实验对学习的支撑作用。而我们农村小学教学设备落后,实验器材、教具、标本缺乏,仓库式的管理使实验室里仪器、模型大多数放在橱柜里展览,学生只能看、不能动。有的实验操作起来费时间、效果又不好,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难以实现实验目标。从而导致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简单机械的背诵,缺乏理解,丧失了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如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如何有效地利用与开发科学课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在“做中学”的探究实践中给学生带来科学课学习的乐趣?改变传统实验方式,变固定实验室为活动实验室,是构建科学课快乐大课堂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实验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如何利用校内实验资源。
科学课实验最有效的方式是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做中学,但实验器材的缺乏是难以超越的瓶颈。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已有的实验资源,持久坚持全天性开放从时间上提供服务。如对标本的观察等,实验室可以将标本分别在相关教室的一角展出一段时间,让每个班的同学都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凡是课上没有完成或效果不佳的实验,学生均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到实验室重做。也可以预约、借用仪器、自带实验材料,进行验证实验或自主设计实验。除实验室外,草坪、植物园、绿化带、食堂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农村小学一般只有一个科学课实验室,那么多的班级同时使用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有些实验观察等是可以分散进行的。如,种子萌发、植物的蒸腾作用等实验可以在学校植物园内内进行;又如,鱼的形态结构观察可以在学校食堂进行;观察鸟的形体结构、植物的蒸腾作用等可以在校园内的草坪、花坛或植物园内进行。
实验室前有一块闲地,我们建了一个“萃英园”,在地里种蔬菜,和花卉,从选种,栽种,到日常管理都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萃英园”成了学生观察植物及昆虫的生长、繁殖的最佳实验室,学生既实践了知识,更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利用家庭实验资源。
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与科学课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可资利用。有的学生家长可能就是科学课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家庭中往往还有科学课方面的书刊、可供学生做探究使用的材料用具;有的家庭养花、养宠物;学生家里有田地、果园、家畜更是普遍的现象,家长平时也会谈及作物栽培、家畜饲养、病虫害防治等事宜,学生耳濡目染,会积累不少感性知识,另一方面了这也给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提供了机会。学习《种子萌发》前,提前安排学生用家里的黄豆做实验,亲自进行探究萌发条件的实验,观察萌发的过程,在《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师布置学生寻找与观察蝗虫,青蛙的生殖等。利用农村的庭院、田地来养蚯蚓;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的茅坑周围是观察苍蝇蚊子生长规律的最好去处;又如在学习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附近的菜地里观察。这有利于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课资源,弥补学校固定实验室场地和器材的不足。
三.实验天然长出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如何利用社区科学课实验资源。
现有的科学课实验室是固定的场所,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让它巧妙延伸,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课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才能完成,生活处处皆实验,家庭、山林、农田等就是最天然、最有效的实验室。我镇位于曲阜市北部,有深厚丰富的科学课生态资源,这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科学课本土资源,在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我们组织学生到果园学习果树嫁接技术,参观了高王村温室大棚葡萄基地、方家村大蒜种植基地、实地观看了恒威水工有限公司的智能机器操作过程、孔家酒厂制曲酿酒现场。为保护环境,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我们组织学生调查工业区的水污染情况,及水污染对青蛙等生物的影响,做了保护环境的倡议活动,收到较好社会效益。
生活无处不课堂,在广阔的大自然里,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了极大放松。在宽松的师生共同活动中,学生完全解除束缚,交往更自然;教师也容易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天分,发现学生学习的潜能,更易发现平时发现不了的闪光点,如学生间的互助、合作与热烈讨论等。如关于鼠妇和蚯蚓的实验,教师和学生一起到校外的树林里枯枝落叶底或杂物下去寻找,在类似于游戏的活动中,师生间互帮互助,有说有笑气氛融洽,既解决了实验材料的准备问题,又顺利完成了课堂教学的某些知识目标。
开放科学课实验室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完成课堂实验的机会;使学生大脑里一旦有了好的想法或设计时,能及时地通过实验来验证,这能激发学生敢于创造、敢于实践的热情。实验室既让优秀生有发展的空间,又给后进生提供进步的台阶。大多数学生爱动手的天性与特长得以发挥,实验做得又快又好,他们在实验中找到了自信,在探究中找到了乐趣。
科学课实验室是固定的,但人是活动的。只要多动动脑子,科学课实验室能够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最大限度的发挥科学课实验室的功能,为农村孩子开辟出科学课学习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