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策略
作者: 黄立云摘要:数学这门学科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特别强,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概括能力、思维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养离不开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提高素养。
关键词:有效 抽象性 概括性 逻辑性。
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我们一线老师常谈的问题,它不仅具有理论的问题,也是一个课堂实践的问题。数学课程改革首先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然后,我们数学老师总有一种感觉,无论怎么教,有些学生总是学不会,有些问题无论怎么讲,就是有个别学生不理解,课堂感觉自己也讲明白了,学生也听懂了,就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是不会解决问题,针对这种教学困感,我对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我们经过实践研究,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创设有效性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景,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的教学情景应该是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有趣的,与所学知识密切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对教学有帮助的,学生只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才能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因为他们们的信息是在真实的情境中提炼出的数学信息,容易接受,因此他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为他们后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有效性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如果课堂提问不恰当,不但会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而且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影响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1、问题要少而精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对那些琐碎而毫无实用价值的问题,尽量减少,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让学生在问题中发展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力。
2、问题难度要适度
教师的提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难度要适宜,对于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分散难点,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来提问,让学生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三)组织有效性的合作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2022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获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积累实践经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成为当下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好多的观摩在课堂上,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根本不是有效的合作学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想办法,不能再让合作学习作为课堂上的一种摆设,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合作,实实在在地学习,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小组人数要适当,一般8-10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要均匀分布,太度好的学生带动态度差的学生,帮主助个别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如果成绩差的学生课堂上知识掌握不好,成绩好的同学可以主动给他们进行讲解,便于在小组内采取“一帮一”的学习方式。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教学的重难点是进行合作。
(2)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怎样做到真正的合作学习。
(四)设计有效性的习题
《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独立思考、协同互助等多种学习形式,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才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数学课的习题设计必须是有效的。
1、结合情景设计习题。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理念转变非常大,数学学习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数学作业设计更加注重实践性,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习题的形式要丰富多样。
针对所学知识,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才能牢固掌握,才能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推理。
3、习题要少而精。
有些老师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没完没了地让学生刷题,搞题海战术,弄得学生过度劳累,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学习压力大,心情焦虑,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爱好。而我们在进行有效可能教学方法的研究之后,特别关注学生的作业量,让练习题做到少而精,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做作业更加认真了,他们的心情也放松了,学习效果就提高了。
(五)制定有效性的课堂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因此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是本课题组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1.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他们听课的态度、作业情况、以及课堂检测,课堂上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发言、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口头提问,书面检测等形式,了解掌握孩子的学习效果,了解他们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2.评价维度要多元化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既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
3.评价主体要多样化
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互评,家长帮助评价。教师的评价可以在学完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之后,进行书面检测或者口头检测,学生互评可以开展学习总结交流会,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互相评价学习效果。课外家长在家也可以去对孩子的学习做出有效的评价。
九、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2] 刘聪.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0(12).91~192.
[ 3]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 22(4).
[5]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