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作者: 吴欢欢

摘要:在我们生物课堂实践中,让教师们普遍感到为难的问题是:学生不会学、不参与,教学进度慢、教学不落实、课堂难调控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构建高效课堂,如何有效的让学生参与,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对学生整个中学生物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效课堂    生物教学

如何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探究出无限的学习兴趣,值得所有一线生物教师探索和深思。

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是指导新课改实践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高效课堂更看重的是学生“投入学习的状态”——是否有趣、是否专注、是否愉快等[1]。所以教师必须将着力点放到学生的调动参与上。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魅力,从而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一、多渠道引领学生主动、自由、快乐的参与学习。

(一)创设故事情境,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快乐参与学习。

生物是一门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科学,学生对生物学上的故事和科学前沿上的事情很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将枯燥的知识整合到相应的故事情景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激情,提高学生参与率。例如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的学习时,我们将达尔文从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到变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这样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就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的产生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再如讲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让学生置换角色思考,哪个路径人获得的能量最多,能维持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有了这样的情景之后,会带给学生很大的情感共鸣,刺激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感性认知,轻松参与学习。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不是学生要学的全部内容,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广泛联系社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宽教学资源。

如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分子与细胞》,学生的认识的对象从宏观的生物体陡然转变为微观的细胞,内容太抽象。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口腔上皮制作成装片进行观察,绘制出细胞的形态结构图,这样直观的认识细胞,使学生的思维很快活跃起来,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骤然使他们感受到细胞的真实存在和其在生物体组成中的基础地位。通过真实直观的形象,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再如,我们在讲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时,我以做手工的扭扭棒为例,外层的毛线蛋白质,里面的金属是DNA,那么染色体就形象直观的呈现在了学生面前,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轻轻松松的学习。

(三)适时将知识课堂变成生活课堂,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学习。

生物知识源于生活,有效的将知识融入生活经验中,适时将知识课堂转变成生活课堂,学生才能有效的参与学习。例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时,为什么说近亲结婚的后代容易得遗传病?我国《婚姻法》为什么禁止近亲结婚?再比如学习《动物细胞培养》这一节时,就奥运冠军杜丽、歌星王菲、韩国影星张东健夫妇等人储存脐带血这一事件引入到学习当中,医院相关工作人员,怎样储存脐带血,需要时怎样在试验室培养?像这样,将知识课堂变成生活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二、有效提问[2],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爆学生的思维点,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

有效提问,对学生的思维启迪,兴趣激发都是一种重要的途径。有效提问可以避免出现学生被动接受新知的局面,使学生在互动中答有所思,思有所得。而在问题创设时,要充分考虑问题创设的目的性,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和趣味性,从而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一)开门见山式提问,导入最有效率

例如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二课时的学习时,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并为光合作用的概念的建构作铺垫。(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光合作用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2)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光合作用,它的反应场所在哪里?(3)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叶绿体?一般什么植物有叶绿体?(4)学习了恩格尔曼实验以后,我们知道叶绿体除了能吸收光能,还有什么作用?(5)刚才提炼出的几个词语都和光合作用有联系,能否将这些词语造成一个句子,描述光合作用?短短几个问题,让学生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并把这些结果利用起来,顺利地服务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二)突发式提问,能够对学生产生有效刺激,该刺激能让学生产生有效认知。

高中生物教学在课堂上难以实施全面刺激,教师在课堂上对于重点内容应该注重突发式提问,增加让学生更全面地接触该知识点的相关刺激,从而形成有效刺激,达到学生掌握的目的。如上课过程中,发现有注意力不集中,溜号的学生,在讲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把他叫起来让他解释一下,或者看课本把相关的某句话复述一下,这样不仅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听讲,也锻炼学生的瞬间记忆力,同时也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学生规范做答的能力,减少学生考试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失分。

(三)引导式提问,拓宽学生的思维。

例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课时,学生对于小鼠的死因研究步骤,没有思考。所以在这一块我设置了两个问题:(1)科学家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2)加热杀死的S细菌中还有活性物吗?(加热,蛋白质变性,而遗传物质耐高温,还有活性)?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反思,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构建。

以上是作者在课堂实践中的一点思考,请指正,谢谢。

参考文献:

[1]聂正宇.《区域内教学结构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新课程:教师》 -2014

[2]张小勇,徐作英.浅谈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J].来源www.pe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