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作者: 于洪青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处于发展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学习,将合作学习的模式应用到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操作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图形与证明》这一章节,着重讲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以及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和菱形等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述方式,学生很容易将其中的概念和定理混为一谈,这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事前预习,每名学生负责一个图形具体的概念知识,课堂上小组讨论,让学生简单说出自己对所负责的图形的认识。通过交流,小组学生就能够对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有清晰的认识,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了解了教材内容上的知识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内容,提升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时,对于具体的一次函数,学生能很快地画出函数图像,但对于函数中的系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许多学生没有清楚的认识。于是我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y=kx+b这个函数与x轴和y轴的交点都是什么,并根据函数中参数的取值画出图像。多数小组在画图时都只考虑到了k>0的情况,只有少数学生考虑到了k<0的情况。我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遗漏的地方,经过又一番讨论交流后,学生将k,b不同取值时一次函数的图像完整地画了出来。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有效又高效。
三、重视小组分工,科学合理搭配
教师在分组时,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考标准,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合理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特征、组织能力、接受能力等。每个小组的成员数量不易过多,以6名左右为宜。小组成员最好能面对面直接沟通交流,以达到充分合作的目的。每组都要有一名成绩较为优异,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以此带动能力偏弱的同学共同进步。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问、多思、多想,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对合作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尽量避免干扰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还应综合学生的各种观点,以期达成共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任重道远,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让小组合作走向完善成熟,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实现教学效果的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