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教育:基于学科融合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研究
作者: 戴斯诗【摘 要】小学作为学生人生各种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具模型。小学科学的13个学科核心概念中蕴含着许多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内容,能有效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依托小学科学课本知识的探索、发现,基于学校实际条件,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深化生命教育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借助学科融合教学模式,通过有意识地渗透,使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更加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导向,让人生完满开端、向美向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生命教育;学科融合
2022年4月,教育部新颁布《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态度责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1]。小学阶段科学的生命教育主要围绕植物和动物展开,每册教材都包含了相关的知识,启发学生从中思考,对于生命教育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学习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并没有达到预设的教育效果。在该背景下,笔者基于学校“幸福教育”理念,突破教材设计禁锢,根据学校教学实际情况,浅谈本校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更加深入的思考,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一、生命教育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体现
课堂教学是现有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途径,这也成为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而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因此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对学生生命教育的启迪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教科版小学科学12册教材为例,围绕动、植物的主线,包含对生物体的结构认识及分类、动植物的一生变化经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的目标一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生命素养的培养角度呈螺旋式上升的内容呈现。
(1)低段:初步认识生命。低年龄段的学生对暂时未知的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心,更愿意亲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这一阶段的生命教育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探索习惯,善于发现、热衷观察、愿意探索,从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2)中段:亲身体验生命。中年龄段的学生更愿意探索未知的世界,把好奇心付诸于行动的探索,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也进一步提升,这一阶段的生命教育可以建立在简单的实验操作中[2]。
(3)高段:深入感悟生命。高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化抽象为形象,将猜想变为结论。这一阶段的生命教育要引领学生探索生命的秘密,还要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间的密切联系。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将植物、动物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入,让学生感悟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小学科学校本课程融合生命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已有小学科学课程有关生命教育的启示,将原本阶段性、碎片化的生命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考虑到本校已有生命教育资源,为了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以植物和动物两条主线设计该校本课程内容。
(一)植物:寂静中呐喊的生命力量
植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源泉,植物的一生或平淡、或震撼,如果不留心观察,十分容易忽视它们的存在。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植物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感受植物一生的变化过程,设计了如下校本课程,成为生命教育中的重要素材。
1. “绿洒江南,花满宾虹”课程。“绿洒江南 花满宾虹”已是我校多年开展的项目化活动,其中包含了多种植物的种植及收获成果,是学生每学期校外的劳动实践的载体。将生命教育融入该活动中,形成特殊的“绿洒江南 花满宾虹”课程,引导学生深层次感悟生命的意义。
2. “七彩农场”课程。为落实小学科学的学习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学校特意开辟了一块“七彩农场”供师生学习实践。“七彩农场”作为校内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每个学年,以年级为单位,领取农场责任区块。教师根据小学科学教材的设置特点,将一学年中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设计更加系统性和完整性生命教育体系,借助科学、劳动课时间,到“七彩农场”进行培育、观察、记录,形成个人的思考笔记。在教师的引领下,学年末,将一学年的收获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分享传播,感悟生命带来的强大内驱力。
(二)动物:活动中释放的生命张力
动物作为生物圈中重要的一员,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比起植物完整的一生的观察领悟,动物阶段性的变化会更具冲击力,短时间的观察发现,就能带给学生收获的成就感。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动物的观察探索,探寻生命的意义,如以下的校本课程为例。
1. “昆虫”课程。学校创造性地开设了“学科联盟”学习月,为每学期开学的第二个月,每个学习月有一个主题,开展学科联盟项目化学习。选择像蜻蜓、蝉等具有代表性的昆虫,联结学生的整个探究学习过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指导,开展项目化学习,为更多的学生提供知识习得、提升动手能力。
2. “萌宠Zoo”课程。倾听儿童的想法,把学校打造成学生喜欢的样子。为了深化生命教育,创新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借助课后托管时间,走进“萌宠Zoo”基地,学生为小动物们清理栖息地,观察、记录并交流小动物的行为习惯、生活喜好,随后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课后查找资料,形成“萌宠Zoo”小事迹,定期开展汇报分享。
三、小学科学校本课程融合生命教育的评价方式
学科融合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素养的发展及能力的提升,同时关注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与理解。学科融合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评价依托校内外反馈平台,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学科融合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校注重过程性评价,如“小萝卜,大智慧”“花开有期,爱意无限”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开种植过程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等。此外,我校还设置社团活动课、幸福+、科学综合课等,以充足的时间支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积极参与并充盈校本课程。如“蝴蝶的平行世界”通过学科融合校本课程联结科学、美术、音乐、劳动、综合实践等学科,理清脉络,重构学科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课程评价标准重视活动过程,又不脱离本身,注重成果背后的内容升华[3]。
在开展学科融合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深入挖掘其中生命带给学生的启示,强调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让生命教育无时无刻都不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远比我们想象的高,在真实情境中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关于此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将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李卉. 生命教育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融合探索[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3,(12): 072-075.
[3] 陈莺月.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跨学科融合校本课程研究——以福州市D小学校本课程为例[J]. 福建教育研究, 2023,(05): 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