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职学校《兽医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作者: 郑友霞《兽医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养殖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任务旨在满足现代畜牧业对生产一线的工人及技术操作和经营人员的需要,使学生掌握畜禽疾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其后续学习专门化方向课程做好前期准备,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掌握疾病基本病理知识;掌握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药物和生物制剂的使用;掌握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的主要特征;掌握课程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在此,笔者对中职学校《兽医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作了一定的探索。
一、突显育人功能,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随着动物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执业兽医师岗位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养殖类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兽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技能,更要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执业兽医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职学校《兽医基础》教学要充分挖掘和运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对思政元素进行归纳整理,建设中职兽医基础课程思政资源库。经教学团队反复挖掘与研讨,提炼出课程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保意识、法治意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政点,形成若干课程思政案例。收集整理教学视频、图片、PPT课件、案例、讲义等多种形式的思政资源,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资源保障。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对比论证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以保证《兽医基础》课程的思政教学效果。
二、强化操作技能,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单纯的传统理论讲授已无法适合现代的职业教育,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的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生产中所应用的操作技能。中职畜《兽医基础》课程内容繁多,可以通过整合相关课程,制定专业技能训练大纲,明确技能教学的标准,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学生技能培养的质量。笔者根据专业的技能教学要求,制定技能训练纲如下:(1)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2)常见动物的给药方法;(3)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4)临床检查的基本程序;(5)器官(猪、鸡)识别及所属系统判定;(6)各大系统的临床检查;(7)临床诊断的建立(重点讲诊断建立的步骤和依据);(8)畜禽品种的识别;(9)畜禽疾病的治疗方法;(10)缝合技术;(11)中小型规模养殖场的设计与技术管理(重点讲猪场)。按照此技能训练大纲,循序渐进实施强化训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熟练掌握畜牧兽医的基本专业技能。例如,对于“器官(猪、鸡)识别及所属系统判定”这一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大肠、小肠、肾、卵巢、胃、膀胱、睾丸、子宫、心脏、肝脏、肺、脾脏、气管、喉、嗪囊等15个器官的正确识别;掌握大肠、小肠、肾、卵巢、胃、膀胱、睾丸、子宫、心脏、肝脏、肺、脾脏、气管、喉、嗪囊等15个器官所属系统的正确判定。又如,“缝合技术”则通过强化技能项目实训,提高了器材准备、消毒,手术刀使用,常见的切开术,切口长度的确定,间断缝合、连续缝合等缝合方法及缝合针的使用,器械打结等动手操作能力。
三、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兽医基础》教学方式要丰富多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直观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抽象的、陌生的、难以记忆和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在现场教学,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所学内容,既直观又便于记忆,也增加了学习兴趣。(2)归纳总结方式。教学中打破前后章节的界线,将相同相似的知识进行规纳总结,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3)双边互动教学。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将教学内容采用师生讨论方式。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很有创意,教师要把握讨论的主方向,掌握学生所需求的技能和知识。(4)引入实例分析。在教学中,先讲述临床一个病例的诊断治疗,这样学生感觉自己在完成一个疾病的治疗,带着浓厚的兴趣动听课,去分析,同时也掌握这种疾病的病理特点和所用药物的作用,在讨论和分析中学生主动的掌握药物的作用和临床应用,并且直接给毕业后现场操作打下深厚的基础。(5)充分利用多媒体先进教学方式。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收集与本课程有关的录像资料、图片,也可以自拍一些病例录像、图片,或制作简单的动画演示,这也是一种变抽象为直观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6)现场教学。将课堂讲授直接改为现场的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和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四、改革教学评价,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改革《兽医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作用,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2)既要关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评价,也要把学习态度、情感表现等方面纳入评价的范围;评价的主体应包括教师、同学、家长、实验基地管理人员、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3)课程评价由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两局部按比例综合而成。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学生作业、实训测验、操作规范、工作态度、行为习惯、团队合作、平安文明生产、环境保护意识;结果考核包括学业水平测试、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及常规考试。(4)要注重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向学生反映,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