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要有四度:精度、新度、广度、深度
作者: 赵洁语文课要有四度:精度、新度、广度、深度,这是我今天的阅读心得核心。
语文要有“精度”。 罗老师在这一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引领。第一章节“语文的课型分类”中便精准的指出:文本分析课的基本目标是教会学生对文本作出有效的观察,并通过分析与综合,得出对文本的主题判断,实现对文本的理解。文本分析所需要的主要能力是观察、分析与综合能力。文本分析课一般为两个教学环节:观察,分析与综合。
罗老师力求对文本实现还原性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内部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即两组“对比”一个“看待”。具体指以下三点:
1.移山工程之艰巨和移山能力不足的对比
①工程之艰巨
②移山的条件
2.“智”与“愚”的对比
3.如何看待山被移走这个事实
①注意故事的结局:山是被神移走,而非愚公移走
②“智”与“愚”比较的意义
③额外的启示
通过对文本内部结构和思路的分析与整合,层层递进的得出本文的主旨以及额外的启示。这一环节,他定位精准地从文本内部不同方面分析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语文要有“新度”。罗老师在立足文本的前提下,打破常规化的主题解读,启发我们不能受困于现实普通经验,因为它会阻碍我们拥有真正的想象力。人人的信念坚定某种程度,足以让神都畏惧,且信念之“诚”更足以感天动地,创造奇迹。意在告诉我们人类的智力虽不足以使我们想象,我们的信念使得我们可以超越认知的局限,正如我们经常谈及的“笨鸟先飞”,“铁杵磨成针”,均是坚定的信念超越认知局限的很好范例。他从信念的巨大力量角度启发学生开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之旅。他“新度”分析文本的理念为我今后的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罗老师认为《愚公移山》的文本特质,在于思想内涵的深邃。这堂课的重点不在艺术形式的评说,而在思想内涵的挖掘。评价鉴赏课对于思维空间的开拓,具有重大价值。从评价鉴赏课的角度来说,《愚公移山》中至少可以挖掘出如下几个具有启发价值的问题或要点。
1.明智的行动:任何行动,应先有可行性研究,后有行动的具体方案。
2.知识在人生行动中的地位:知行合一才是最高境界。
3.“”智与“愚”的评估:智叟更聪明吗?
4.最佳方案:移山、搬家还是修路?
5.人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可能性与人力的限度
6.“诚”与“智”:我们依靠什么来创造奇迹?
7.依托于人生哲理的审视和评价。
罗老师从以上七个方面挖掘出的具有启发性价值的问题和要点,我们不难发现,正是体现了语文要有“精度”,“新度”、“深度”、“广度、“深度”。他的优秀不止于此,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分析,又对文本评价鉴赏课得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启发:
第一,教师对文本必须有深度发现,要看到文本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据此设置思辨性问题。这是教学的关键。
第二,对每个问题,都要延伸到相关资料,这要求教师准备较多的文本。在核心文本《愚公移山》之外,提供与“智与愚”相关的更多文本,有助于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和思考,扩大认知边界,提出有价值的评价意见。
第三,教师须就每个主题准备答案;教学时要让学生有开放性讨论,要让学生记录下有价值的观点。
第四,评价不受文本所持的立场和所要表达的观点制约,可有效培养批判性思维;依托于文本的思想发现或主题发挥,实际上也是累积作文的思想资源,对于解决学生的写作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想要真正地实现语文的“精度”、“新度”、“广度”、“深度”教学,需要教师自身具备深厚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这对于我们年轻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更是一种机遇,让我们不断地阅读和学习各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不断地在一线进行教育教学实践课的摸索、反思、成长。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更应为实现语文的“精度”、“新度”、“广度”、“深度”教学继续奋战,深耕细研,乘风破浪,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