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作者: 陈小莉

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丰富高中生的语言积累,还能使高中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是,由于这些古诗词年代久远,许多涉及到古代文言,再加上学生的知识积累较少,使得学生学习时比较困难,比较枯燥,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古诗词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于现今生活与古诗词的联系缺乏认知。这就凸显出古诗词教学之前教师引导的重要性,而传统的言语化引导已经无法带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应以多元化的引导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课堂有效性。首先,高中古诗词中有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知识点。比如,在《劝学》的教学中,教师取用其中的名言“青,取之于蓝”进行引导,学生不了解文章内容,但是他们非常熟悉这句话,以名言为教学起始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产生熟悉感,便于接下来教师的引导。接着教师向学生诉说文章的由来,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文章当中。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文章的第一部分是讲述教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说的是学习的步骤和方法,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自主探究,提升其自主解读古诗词的能力,当学生说出文章中包含的学习方法之后,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文章中的进行对比,带动学生取长补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劝学》的教学过程中,看着学生一边探究文章一边整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作为引导他们的教师不禁产生了成就感。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文章代表的历史背景或者是文章后隐含的故事,丰富语文古诗词课堂,间接地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语言的教学不应是沉闷的、乏味的,而是应该生动的、融洽的。所以,在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中,老师要精心设计出一些游戏环节或互动项目,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们完成学习目标。课堂活动的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学习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时,老师可以播放一首由《虞美人》为基础创作出的同名歌曲,通过聆听悠扬动听的旋律,一下子将同学们带入到歌词意境中。接着老师再对李煜其人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然后再由同学们对这首词展开讨论,并就其讨论内容得出鉴赏分析的结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了新式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可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互动性空间,同时也有利于真正让学生掌握整首词的深层意境内涵。

二、重视诵读古代诗词

中国古诗词具有文字美、韵律美、情感美的特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国从古到今都在用诵读这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来学习古诗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重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而指导诵读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通过感官,把文字表层的意思和它内在的含义沟通,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全篇的节奏张弛有度,情绪渲染恰到好处。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婉转流畅—冷涩艰难—渐低休止—高潮迭起、乐声大作—戛然而止”。指导朗读时,“间关莺语花底滑”需读得自然流畅而圆润;“幽咽泉流冰下难”又读得顿挫维艰;“凝绝不通声暂歇”琵琶女的情绪达到高潮,乐曲休止中蓄势,“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再次体现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乐曲结束,再用舒缓的语调低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表现出人弦俱寂、冷月无声的艺术境界。又如,指导朗读曹操的《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这几句描写曹操的愁,可以读得低沉,读出苍劲悲凉之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可以读得潇洒豪放,读出一代英雄曹操求贤若渴、胸怀博大坦荡的心迹。在朗读中慢慢地理解感受曹操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不断刺激学生的情感,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能引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

三、联系生活感悟古诗词

对古诗词的理解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用现代的眼光和历史的情境来理解古诗词。然而在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理解窄化的问题,有一定的套路,这样无法体会到古人多层次的情感。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促使学生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对古诗词进行深刻感悟,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在学习《声声慢》这首词时,教师并未让学生直接表达这首诗歌展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而是给学生展示了作者的一些前期作品,并将作者的生平经历介绍给学生。教师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联想,思考自己在年少无知时有着怎样的情感,而如果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自己的心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此时再让学生阅读《声声慢》,学生便会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如有学生提出:“作者年轻时的诗歌中也有表现离愁别绪之愁的诗歌,但是那时的愁和这首《声声慢》中展现的愁并不相同,《声声慢》中的情感更为深沉,给人哀婉凄苦的感觉。因为这时的作者经历了生活困苦,再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而是真正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控诉。”在这样的感悟中,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充分激发,感受也更加深刻。

总之,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究古诗词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