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物理一轮复习中的尖子生的培养
摘要:本文讲述了纵向归纳、横向发散带领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以学生为主的一轮复习、小专题课堂、学习互助组、图书角、个性化辅导等措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个性。
关键词:尖子生培养,分层教学,个性化培养、小专题课堂。
一、纵向归纳,以模型为线,把题目连成串
习题训练,是培养尖子生的必然过程。在一定量的训练之后,把众多题目中的同一类模型抽象出来,归纳其特点,使模型在学生心中固化,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目的。比如最近做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题目1:如图,质量分别为2m和m的A、B两物体放在足够长的轻质薄板C上,C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A、B和C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跨国轻质滑轮的绳子平行连接A、B,用F拉动滑轮,最大静摩擦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答案A正确。
对于轻质板C,F=ma,质量忽略不计,故合外力为零。因此A、B对C的摩擦力一定等大反向。B与C之间的最大摩擦力为μmg,A与C的摩擦力与之相等,无法克服最大静摩擦,故AC不会发生相对滑动。
任意的轻质对象都存在上述受力特点:合外力为零。高中常见的轻质对象有轻质杆、轻质绳、轻质弹簧、轻质滑轮等。学生在受力分析中,特别容易轻视对他们的分析,导致在问题的思考中,总是存在一个断点,使一些题目无法进行下去。
题目2:如图所示,一直立的轻杆长为L,在其上、下端各紧套一个质量分别为m和2m的圆环状弹性物块A、B。A、B与轻杆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分别是Ff1=mg、Ff2=2mg,且滑动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相等。杆下方存在这样一个区域:当物块A进入该区域时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恒力F作用,而B在该区域运动时不受其作用,PQ、MN是该区域上下水平边界,高度差为h(L>2h)。现让杆的下端从距离上边界PQ高h处由静止释放,重力加速度为g。
(1)为使A、B间无相对运动,求F应满足的条件。
若F=3mg,求物块A到达下边界MN时A、B间的距离。
解析:轻杆受到A、B两环的摩擦力等大反向,合力为零,因此F多大,B与轻杆都不会发生相对滑动。为使A、B间不相对滑动,就是A与杆之间无相对滑动,A、B和杆相对静止,视为整体。
3mg-F=3ma
F最大时,A与杆之间达到最大静摩擦Ff1,即对A书写牛顿第二定律方程
mg+Ff1-F=ma
求出F最大值。
上述题目涉及到轻质模型,在题目中都起到关键的作用。当我们遇到其中一题时,便及时归纳,并用相关的题目加以固化,对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有很大帮助。这使学生养成把做过的题目归类、提取的习惯,既可以把所学知识通过加工而变成自己的,又可以提高练习的有效性,避免在同一问题上反复纠结,真正跳出题海。
二、横向发散,多角度处理同一问题,把知识编成网
在高中物理中,解决问题主要有三个思路:力与运动、能量和动量。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往往有固定的套路,这固然能快速解题,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形成了思维定式。在尖子生的培养中,力学角度、动量角度、能量角度,临界思路、正交分解思路、函数思路,多角度多思路去观察同一个问题,能帮助他们打破思维定式,拓展思路。
三、把学生推上讲台,帮助他们开展小专题讲堂
学生主动去做一件事,与接受任务去做相比兴趣更浓;独立地、完整地去完成一件事,比模仿他人、间断地去完成相同的事情,效果要好。在尖子生培养中,教师及时地捕捉到学生灵光一闪,或者主动地去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研究,然后帮助他们收集资料,给他们提供帮助,给予时间让他们上讲台去展示自己的成果,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把光彩留给学生,把掌声送给学生,让学生享受学有所得的快乐,体会努力后成功的喜悦。在复习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过程中,学生小徐对一道资料中判断题产生了质疑。该题目的内容是: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合力,资料的参考答案判定为:错误。小徐同学对此产生了怀疑,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建议他查查资料,把想法整理下,有结论后跟同学们讲一讲。过程中,我提供两篇论文给他参考,让他使用办公室的电脑查阅资料,他自己也翻阅了教室图书角的几本书。经过一番努力,他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历时25分钟的专题小讲座,得到了“安培力是磁场对自由电荷的洛伦兹力的分力”和“安培力是磁场对导体中所有带电粒子的洛伦兹力的合力”两个结论。由于准备充分,讲解流畅、清晰,既导出了结论,也带着同学们一起回顾了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度和热运动速度的关系、为什么安培力做功而洛伦兹力不做功、动生电磁感应中非静电力的来源等问题。课后他很开心,说自己收获很多,提升了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和兴趣。同学们也觉得他讲的不错,感觉有收获。最近一段时间同学们做了十几个小专题讲座,效果都很不错。这种小专题讲座的活动,虽然有时候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的讲解,但是过程重过结果,他们在探索中获得了兴趣与快乐,找到了学习物理的源动力,其价值已经突破知识本身。
四、让课堂走进小组,通过互助组、班级图书开展课外学习
尖子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们知识储备和解题能力相对较高。把他们组织起来,构成3、4人的学习互助组,能有效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拓展课外视野。我们班的第一个学习互助组是自发建立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有三个关系较好的学生在课后自发找题一起做。然后我就介入了:帮他们分了工,明确了每个人的任务;跟他商量出了落实时间表,让这个学习活动能持续的流转并坚持下去。等他们稳定运转之后,又协调成立了另外两个互助组。互助组的主要功能就是针对性很强地找题、做题,有效地查漏补缺,给一轮复习打了补丁。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拔高,他们会收集往届各省压轴题来比赛做,拓展了视野,提升思路形成的速度。
综上所述,尖子生的培养要考虑到他们的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钻研积极性,保护他们的学习成就感。教师充分调动手头资源,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鼓励他们创造性的学习行为。既不能包办,又不能脱缰。培养尖子生,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教师应当秉持科学的态度,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自学习惯,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优秀,保持着向上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