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理辅导教育创新问题研究

作者: 蒋少锋

在全面提高学生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适应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在各个学校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从普通小学的现状来看,要有效开展这种特殊的教育,专业教师对整个学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远远不够。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是需要普通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强强联手合作。从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目前理论界在小学担任的工作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参考和依据,同时也深感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的结论希望小学的班主任能积极、科学地帮助小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有目标、有计划,持续不断地进行培养。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保健意识的同时,班主任也要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训练方法,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在生活、学习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每个学期都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全面渗透,在学校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在教室的展板、墙壁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这些教育的途径在不同维度上可以帮助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拓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道路。

(二)有助于促进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可以优化开展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让班级的日常管理难度得到了缓解,小学班主任从复杂的日常管理和警察纪律的维持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新桥梁,帮助老师和学生理解彼此的内心世界,让老师和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成为交心的好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明白学生的精神需求,为小学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这是班主任班级日常管理成功的关键。

二、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班主任教育观念未转变

现在很多学校领导还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把高分率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评价一个班教师好坏的唯一标准。由于我国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许多班主任更多重视书本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有课程的活动都是以成绩为中心。除此之外,有的班主任还陷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教育,只有少数心理问题学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一些小学教师认为,由于升学任务过重,没有时间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因此班主任往往忽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多学校和班主任都没有真正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在应试教育的强烈动机和教师没有引起重视的教育观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很难进行。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健全

据悉,一些重点小学的学校都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已经进行了几年,但专职的心理教师还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安排。心理健康课不受重视,心理健康教师自然在学校中成为了边缘人物,课时经常被主科老师占用,处于尴尬的位置。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管理中的作用就不用说了,没有明确的评价方法,严格执行制度,一切操作没有建立完善的机制。调查研究人员认为在班主任管理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执行力,小学班主任需要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的建立,建立运行机制包括领导的重视,分级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的制定,这样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会有积极性,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发展。

(三)作为管理者和心理辅导者的双重角色未能有效协调

班主任作为学校里比较特殊的角色, 小学班主任不仅要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 还承担着学生的事务以及思想管理的工作, 承担着双重的职责。但是, 从某种角度上讲, 心理辅导和管理是两种完全不同, 甚至是对立的实践活动。为了成功管理好一个班级,班主任必须有效协调好管理者和心理辅导者的双重身份。如果过分强调班主任的管理者身份,而忽视了心理辅导者的作用,没能快速地拥有角色认同感,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势必会给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心理教育带来不少的麻烦。

三、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对策

(一)明确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

首先班主任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重视全体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不要局限于个别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孩子身上。为此,班主任要在班级工作中明确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还促进了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体行为习惯。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可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但有些学校领导不注意,无论是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形式化的,如果学校不重视,不积极组织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就没有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在硬件和软件方面没有相应的保证,即使有心理教师也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首先,优秀的班主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考能力、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等。这些心理素质对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很有效,而且每个班主任都要充分理解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用自己的好心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通过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小学生会受到正面的影响。

其次,营造班级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潜移默化学生。从这一点来看,在班级工作的同时,班主任和学校营造了和谐的环境,在校园建设和布置教室时,墙壁上使用名人的格言,将班级图书栏目中名人的肖像和小学生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补充到教室后面绒板专栏中进行展示,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身处其中,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打上或深或浅的班级“心理印记”。班主任应充分发挥班级环境这本隐性、无声的育人教科书的作用,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班集体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定期组织召开有关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及时正确、有效地科普心理健康知识,教会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何帮助自己走出困境,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缓解他们对于陌生情绪带来的困惑。

(四)引导家长作好孩子的心理辅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成长路上最重要的陪伴着和引导者,班主任一定要与家长加强沟通、有机配合。可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帮助家长增强心育意识、了解学生心理特征、掌握科学育人方法;可建立家校联系本,定期交流学生情况,既能及时发现问题,也能及时肯定其成绩和进步;可对个别问题学生的家长进行直接指导,客观分析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改变不恰当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尝试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平,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总之,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多管齐下,因材施教,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