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文本,细研深钻
作者: 赵洁窗外冬意浓浓,屋内真心切切。手捧罗晓辉老师的关于钻研教材的章节,书中独特的见解似暖暖春风,抚眉濯心,甚为惬意。
钻研教材这一主题一直深深困扰着许多教师,那么如何做才能更好的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讨论之后也未给出较为明确的见解主张。但是罗晓辉老师通过聆听不同名师的课例,把自己的所思所悟整理成文,为我们今后如何定位准确地钻研教材指引了方向。
在这一章节,罗小辉老师围绕“钻研教材”这一主题,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说。每一个方面又分别列举不同的名师课例作为事实依据,以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感悟。
一、不要从文字的表皮肤钱地滑过
罗老师引用来自肖培东老师在全国语文散文教学研讨会上《神的一滴》的教学实录,一方面肯定了肖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抓词语”的方向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肖老师这节课由于文本解读肤浅,不深入,从而导致了这一部分的教学失误。罗老师认为肖老师分析解读“爬”这个动词是拟人修辞的运用,是指像个孩子一样,同样具有天真、生机、活泼的特点的说法是不合理的。他认为在这个句子中,“爬过”“盘成”是对葡萄藤动作的连贯性的叙述,讲解时我们要把盘和爬联系起来考虑。这两个动词会更多的指向于蛇,因为蛇是爬行动物,而且能够盘起来,如果把葡萄藤的“爬”指向孩子的爬行,那么,接下来的“盘”又该指什么呢?一个孩子如何“盘成一弯凉亭”?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他认为“爬”不可能指孩子的爬行,也不存在拟人的手法,他认为肖老师的教学环节是完全错误的,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误导。
紧接着分析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便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火候不够,钻研教材就是要钻进去研究它,必须对教材文本获得充分的、深入的理解。钻研教材一定要深入,而教学实施要浅出。有了钻研教材的深入,教学的浅出,才更具有内涵,可玩味性,也不至于肤浅。“浅浅的教语文”,不应留于表皮肤浅的教语文,而应该是深入浅出的教语文。
罗老师通过列举这一事例,其实就是意在指出,研究词语不能单一化的分析某个词语的意思,而是应该把该词语放进文本中,结合上下文本语境,理性的思考在文章中当时当下的具体含义,教师必须要吃透文本。
在我看来,两位老师的解读都具有合理性,因为景物葡萄藤本身并不具有“爬”这一类具有人的情态的动作,所以分析这一动词以及后面“盘”的动作的时候,解读为拟人修辞并不为错,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分析景物所带有的人的一个动作,来剖析它的一些特点,进而也能更好挖掘作者在这句话中所具有的情感。所以肖老师的理解并不能说他是完全错误的,我不太赞同罗老师完全否定肖老师教学错误这个观点,当然,罗晓辉老师他对于爬或盘的这个动作理解为蛇这个爬行动物也不能为错。因为两位老师他们思考的方向是不同的。我更赞同肖老师解读的拟人手法,孩子正因为天真活泼富有生机朝气,所以也可以具有顽皮味的盘玩成凉亭的结果,并且下文船只“惬意”之感与其相呼应,也采用拟人手法,罗晓辉老师之所以对于爬或盘的这个动作理解为蛇这个爬行动物,这和自身的主观臆测和想象分不开,因此我才认为立足文本中解读,肖老师的讲解并未错。
二、文本理解要到点到位
罗老师指出,想要钻研教材,首先就是要钻研教材文本,而钻研教材文本,首先我们就是要把文本吃透,然后再来考虑文本的教学价值。而文本解读便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如果一位老师没有深入的理解文本,那么阅读教学就会肤浅化。通过列举一代语文名师钱孟龙老师的《我这样上语文课》课堂节录中对于鲁迅《故乡》的一段教学实录的语言解读,提出自己的质疑。
他首先肯定了钱梦龙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咀嚼、品味文本语言的方向正确性。也肯定了钱梦龙先生语文教学水平的高超。另一方面,他也指出钱梦龙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并不到位,损害了他的教学魅力。因为引导学生讨论“碗碟究竟是谁偷埋的”这个悬案是很可能会变成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胡猜乱测。所以,作为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以文为证,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推测的依据,这样就有利于把学生脱缰的思维拉到对文本语言的解读上,最终得到圆满的答案。
即便讨论这个历史的悬案,通过以文为证,结合文本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实是闰土偷的。他给出三个结论:1.闰土有偷走碗碟的机会和条件,鲁迅大师已经在文章中埋下了伏笔。2.文本中的相关暗示也会帮助我们发现。3.与偷埋碗碟有关的辨析。罗老师指出,正是因为钱梦龙老师在解读《故乡》一文时,未能够从揭露这个社会扭曲和毁灭美好人性的本质这一点出发,缺少这方面的理解,所以虽然他带领学生回到了文本,但并未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得出的结论仅是“这是一个历史的悬案”,没有给出最终的一个答案,反而让学生变得更加的糊涂。
通过分析钱老师的课例,罗老师指出这节课钱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说话要有根据,要以文为证,无疑是对的,这是这一节课最大的价值,也是值得我们其他老师学习的地方。但同时也指出钱梦龙老师对故乡的研究还是不够透彻,他的理解不到点,不到位,钻研教材的火候依然是有所欠缺的。这就极具说服力的印证了他的观点,文本解读一定要到点到位。
三、文本解读,过犹不及
罗老师指出:钻研教材,虽然要求把教材文本吃透,但却并不意味着要故意求深,求其对文本的任何理解都必须。首先是准确的,恰如其分的,绝不能为了显示深度而深度,为了显示新奇而新奇。造成过犹不及的现象。罗老师通过列举曹双英老师《打破思维定式,探求文本深意——韩军老师<孔乙己>教学实录赏析》为我们论证了这一观点。
韩军老师对于温酒之意有了自己新的意愿解读。文章中,对于多次出现的茴香,很多人并未在意,但是韩军老师却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了一番探究,他通过对茴香洞的来历做法。以及何以得名,全面了解来意识到“茴香”在作品中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下酒菜,更意味着回乡。“回到醇味、香味、正味,回归人间正气”。同时“茴香”也是谐音回乡的意思。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罗老师通过以上三方面的事例解读,极具说服力的帮助我们解决了如何正确研读教材的难题。给予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同时也让语文从教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自我反思,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时刻警醒我们,任何时候研读教材都必须立足于文本,立足于作者当时的情感,而不能偏离文本,主观添油加醋般地胡思乱想,,一定要符合作者当时创作的意图是什么,而非读者自己的主观猜想。
每一次对教材的审视和钻研,都是我化茧成蝶的有利磨砺。立足文本,细研深钻,方能让语文的魅力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