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阅读教学的点滴经验
作者: 刘金燕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一本好书,实际上就是在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的确,读好书,就像结交了一位挚友,能使我们受益匪浅;读好书,就像沐浴在暖和的春风里,能使我们神清气爽;读好书,就像找到了兴奋的源泉,能使我们醒悟到兴奋的真谛……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是帮助学生打开认识世界和人生的一扇窗口,同时促使学生对人生产生更多的思考,所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关系到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且对他们开阔视野、提高内涵、增加底蕴、放飞心灵有着重要性。
一、课外阅读不能太功利。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最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他们自己愿意去看书,读书。如果课外阅读的目的太功利了,一定要让学生阅读多少多少书籍,通过阅读积累很多好词佳句;增加阅读技巧;提高写作水平。要是带着这样目的去读书,学生往往会觉得阅读很无趣,慢慢地也就不想去卖书了.相反,如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很快乐,没有压力,哪怕有负担也是一种快乐的负担,有趣的负担,那么他们就愿意去读,挤时间也要去做。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想有很多东西会自然而然的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被学生满满的消化吸收。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主动阅读
兴趣是一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要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强烈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才能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付出爱心,感化学生受伤心灵。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差、纪律松懈、思想落后的学生教师不要歧视他们,反而给予更多的爱。用无私的爱心温暖冰冻的心灵,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告诉我:课堂应该是连接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桥梁,是学生享受学习乐趣、接受情感熏陶的场所;也是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聚集地;更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舞台。这样的舞台需要师生共同完美地演绎。两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四、精心挑选,严把图书质量
阅读文本是一堂阅读教学自主讨论课的基础,是学生开展讨论的立足点。因此,在一堂阅读讨论课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对阅读文本做慎而又慎的选择,以保证阅读文本的质量,在选择阅读文本时,需要从文本内容是否适合当前年龄阶段小学生阅读、文本难度是否适合当前年级的小学生、文本信息是否可以引发讨论、文本信息是否能顾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文本主题是否深刻、文本的文学素养如何等方面考虑。阅读教学的自主讨论课不是单纯的为了讨论而讨论,它更加注重学生在这种讨论活动中提高的学习能力。因此,阅读文本必须具备涵义深刻、文学素养较高、语文技巧明显等要求。但对于文本的选择范围,我们并不做太高要求,这些文本可以来自于报刊、书籍、网络等渠道。
五、培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持久力,也是学习程中保鲜知识的重要方式。从兴趣中可以寻找更多的阅读快乐,而从习惯中能够发现因量变引起质变而达到的阅读上乃至自身素养上的新水平。所有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都是在前人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首先具备经常阅读的习惯。这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能对心灵和精神进行崇高的洗礼。比如,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古诗词,体会古人对于生活的热情豪迈,品读诗人对人生的俊逸洒脱,回味从字待间飘洒出来的对国家人民的炽热情怀。当然必要的阅读技巧还是要掌握的,但阅读技巧是为阅读实践而服务的,不能单纯地讲解技巧而忘记技巧怎么才能落到实处,怎么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心灵上的共鸣,而不单单是对于所谓技巧的填鸭式介绍。有时候技巧不单单是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来的公式中得来,而是在自己反复品味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去发觉和体悟的,任何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引路人的作用,而不是像厨师一样直接给学生提供美味。所以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更精确的了解。
六、及时评价,不要吝啬你的赞扬之词
有问题及时处理,有了进步更要及时表扬。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更渴望得到表扬,这会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增强信心,也会是老师融入到班级体,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良溶剂。
当我在课堂上倾心投入和学生们教学相长的时候,当我和学生们在校园里敞开胸襟促膝谈心的时候,当我在节日里收到学生温馨祝福和问候的时候,当我看到学生的成绩明显进步的时候,我和许多老师一样,体会到了付出后的欢乐,这是教师所特有的欢乐。拥有这些,对我来说以及对许多老师来说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陶渊明在诗中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优秀的文章与学生同阅读,共欣赏,带领学生走进文中,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与学生一起品味文章的妙处,在与作者、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产生共鸣,在感同身受中荡涤心灵,熏陶情感,开阔视野,提高能力,提升素养,从而达到读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