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论式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曾婷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讨论”是新课标中的高频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情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出一两个理由。”“应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此,笔者就讨论式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予以探讨。
一、精选课堂讨论主题
小学语文课堂讨论式教学可从三方面选择讨论主题:一是抓住课文中能产生分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教完《草船借箭》一文后,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那“箭”明明是曹操被诸葛亮“骗”来的,为什么题目却用“借”?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有的说,用“骗”不好听;有的说,用“借”能点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说有借就有还,那些箭后来诸葛亮不是都还给曹操了吗?所以用“借”好。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广开思路,培养了思维的全面性和概括性。二是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题展开讨论。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我们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课文中哪些地方反映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什么草船借箭能够成功?”这个问题涉及全文重、难点,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通过群体的智慧,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便迎刃而解。三是讨论的主题要难易适中,既不要因为太难使学生无话可说,也不要因为太易使学生不屑于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就是他的下一步学习基础。小学语文讨论式教学的选题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发选题。这样的主题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现代心理学认为,在教学中适当设置障碍可以使学生在认识中感到困惑,进而产生思维冲突,引发定向探究性反射。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主动设置有效的疑问、制造人为障碍,激发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热情。以《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例。在课文的最后提出了两个问题:(1)课文写了关于地球哪几方面的内容。(2)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慨。第一个问题是封闭式问题,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就可以一一指出。学生一看这个问题非常容易,已经掌握马上就可以着手解决。第二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有一定难度。学生在讨论中会发现,原来答案是多元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还有一定挑战性。
二、确定课堂讨论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人,想要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效果,必须认真备课。首先,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合理地安排和分配讨论的相关问题、讨论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相关要求和目标的设定。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等到讨论结束后,对相关的方法进行总结,并与课外的相关资料进行融合,以此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补充与完善。其次,在学生开始讨论之前,学生需要对将要学习的课文进行预习,让自己对课文内容有更多的感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越来越深时,就能够弥补小学生在语文方面基础能力不足的缺陷。只有这样,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才会有完整的思路和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上的讨论效果与质量。比如,在教学《江南春》这首古诗时,假如老师的做法是带领学生把古诗朗诵一遍或者几遍。当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这首古诗,对它的掌握仍然不是很好时,老师就要让学生开始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层次的感悟,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讨论并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课文进行了解,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再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开始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任务。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讨论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把握课堂讨论时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在恰当的时机安排讨论。教学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最密集的“中枢”所在,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点部位。在这里安排讨论,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都主动参与,与文本展开深刻对话。如《珍珠鸟》中最后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蕴含哲理,给人以启迪。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可以设计这样一些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珍珠鸟为什么会这样信赖“我”?信赖创造了怎样的美好境界?”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到了有关的内容,在小组内的进行了充分地交流,从中明白了“爱”是“信赖产生的基础,信赖产生了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