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
作者: 董琳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即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须要认真做好准备。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儿童的发展施加影响力的活动,教学活动设计就是必须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输出自己的教学思想、梳理教学理念、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有利于提升新教师的课程观,改变儿童观,帮助新教师建立教学整合观,从而增强教学信心。
一、有效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幼儿开展学习的活动,是一种教师主动推进幼儿发展的过程。教学目标就是教师预设的幼儿发展点,是教师期望幼儿得到的发展结果。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把握希望幼儿达成的目标,它是评价一切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逻辑起点。(一)把握教学目标的丰富内涵。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丰富的、整合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及多维心理建构的,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中教师也应该从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去把握目标。一是正确定位认知目标,要研究目标的正确性,尽量避免让教学活动的认知点太深、太难、太偏。二是重点突出技能目标,技能目标的本质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的能力发展过程,也是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需要重点突出的要素。三是彰显情感态度目标,这是教学活动设计的根本目标,体现了教师对幼儿发展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二)准确表述教学目标。一是突出现实性。教学目标是针对教学活动制订的,所以它的表述应服务于具体的教学活动,能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到实实在在的指引、调控和检测作用。二是保证逻辑性。首先要确定行为主体。可以用幼儿为学习主体或教师为行为主体两种方式来表述目标,但不要让这两种方式同时出现在教学目标里。其次教师要注意每一句话前后的逻辑关系。三是符合语法规范。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表述应该包括四个要素,首先要点明行为主体,其次是说明行为活动,再次要确立行为标准,最后可以加入行为条件,提示教师让幼儿产生预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
二、做好教学活动准备
教学准备是顺利组织教学活动的保障,应包括物质准备和经验准备两个方面。物质准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保障。除了活动中需要适用的教学具外,容易被忽视的就是空间的合理安排。如音乐活动需要大空间,是否可以放到多功能厅去进行;幼儿集体交流或谈话环节,座位该如何摆放等等,都需要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幼儿学习的经验准备是教学活动目标达成的保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幼儿是否曾经在某种情境中接触过本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提早通过其他方式让幼儿事先接触学习内容;通过日常活动的观察,发现幼儿对本学习内容的认知水平;对幼儿的经验做好几个层次的预设准备,并想好不同的对策。
三、设计教学活动环节
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尊重幼儿的原有经验,重视激发幼儿的头趣和好奇心,重视让幼儿先尝试后提升等。教学环节就像是一个个支架,通过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为幼儿的学习理解搭建起一个个台阶,把幼儿的学习逐步引向深入。(一)导入环节。高结构化的教学活动通常由教师发起话题,所以通过有效导人能引起幼儿积极的情绪反应,激发幼儿作为参与主体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直接导入,教师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告知幼儿活动的内容目标,使幼儿立即明白活动的任务;前经验导入,教师根据前期幼儿的已有经验来发起活动,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问题导入,教师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致;游戏导入,通过游戏引发幼儿的兴趣,触动幼儿的原有经验,为活动的正式开始做好准备。(二)基本环节。基本环节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包括呈现、探索、练习、巩固等,是教师展开内容,实施“教一学”互动的过程。情境表现策略:通过情境来呈现教学内容,使幼儿自然进入活动。学练同步策略:让幼儿一起跟着教学的进程边学边做,也就是说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让幼儿开始了操作练习。后置探索策略:教师抛出任务后请幼儿分组或单独进行操作练习。先行组织策略:把学习任务中的重点或难点放在活动开始阶段让幼儿练习操作,以引导幼儿更顺利地完成后面的学习。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分析了教材内容后,如果发现里面有些内容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或者某些重难点是贯穿于这个教学内容的,就可以使用此方法。迁移巩固策略:请幼儿运用所学的内容去尝试解决问题,以巩固对所学内容的更深人的理解。如在学习并了解了磁铁的特性后,请幼儿利用磁铁制作一个小玩具,把对磁铁的认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三)结束环节。一个完美的结束,不仅能对教学活动起到总结、提升的作用,而且还能给幼儿留下回味和留恋,激发他们继续研究、后续探索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实际采用自然结束、画龙点睛、后续延伸等方法。
此外,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要注重引导策略的运用和有效提问的设计,要清楚在活动中应该运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目标,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有效启发幼儿,激发幼儿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