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育人

作者: 曾立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同时还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也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育人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尤其是阅读教学,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内容,隐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那么,如何去挖掘阅读教学中的育人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人物形象中,感受美好的品质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勇敢的王二小,善良的杰克逊大叔,富有爱心的台湾青年,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鲁迅,自强不息的哈默……这些人物身上都有着美好的品质,能引发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教材。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契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引导学生品悟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人物的美好品质,往往蕴含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或心理活动中。所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教师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或心理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如在《桥》一文的教学中,笔者抓住党支部书记一“揪”一“推”两个动作,让孩子们感悟老汉的形象。一“揪”一“推”是党支书两个矛盾的动作,当作为党员的儿子想插队逃生的时候,老支书大公无私,把儿子“揪”出来,当所有的人都过桥了,只剩父子俩的时候,老支书却“推”儿子上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这一“揪”一“推”,不仅表现了老支书的大公无私、先人后己,也表现了老支书对儿子深沉的父爱。课堂上,笔者问:为什么排队的时候老支书恶狠狠地把儿子“揪”出来,后面又把儿子“推”上桥,从这矛盾的一“揪”一“推”两个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讨论、交流,孩子们七嘴八舌,老支书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高大形象便跃然纸上。此时此刻,教师无需多言,人物的高大形象在润物细无声中已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里,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二、在人物评价中明辨是非

小学语文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并不完全是正面人物,也有一些反面人物,如何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呢?我觉得引导孩子们评价人物形象,让孩子们在人物形象评价中,明辨是非美丑。这也是一种育人方法。

如学完《草船借箭》后,笔者会问孩子们:“学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并说说理由”。经过一番讨论后,孩子们都一致认为,喜欢诸葛亮的大度、沉稳、神机妙算,喜欢黄盖的守信。不喜欢周瑜的奸诈,不喜欢曹操的多疑,

语文课文中,凡是有正、反人物形象的,都可以用这种对比评价法,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评价,孩子们心里的天平自然倾向了正面人物这一边,谁是谁非孩子们最清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无形中已根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

三、在故事情节中感悟人生道理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故事性的文章,蕴藏着人生道理。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题材。如《落花生》、《花的勇气》、《桃花心木》、《顶碗少年》等文章,故事中都蕴藏着人生道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孩子们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像这类富有启发的故事类文章,一个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总结归纳课文的同时,领悟人生道理。如学习《落花生》一文,在充分感知落花生的品质后,笔者问学生:孩子们,这篇文章仅仅是告诉我们花生的可贵品质吗?课文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很快就领悟到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童话故事、寓言故事也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每一个童话、寓言的背后,都隐藏着做人的道理。如《巨人的花园》告诉孩子们做人不能太自私,要学会分享;《陶罐和铁罐》告诉孩子们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去年的树》告诉孩子们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这些童话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些非常简单,孩子们自己一读就懂,有些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理解。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故事本身的难易度,采取灵活的方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从而实现在童话、寓言故事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立德树人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作文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阅读教学中的育人资源,坚持 “育人为先”的教学理念,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做人,珍爱生命,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