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 宋新苗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爱好和兴趣是学生最佳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有了兴趣和爱好,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小学美术教师在课程讲解中要充分展现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把学生带入美好的艺术乐园。首先,融会贯通,把美术常识与其他学科有效结合起来。假如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把美术常识与各科常识完美地结合起来,学生不仅会喜爱上他的课,还会发自内心地认可和崇拜这位教师。其次,息息相关,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践证明,当所学知识涉及实际生活时往往会变得轻松和有趣。美术可以在手工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组合,制作节日用到的贺卡礼品,并把自己制作的作品送给老师和同学,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变得积极。
二.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自由指的是学生在身体、心理以及思想理念上的放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思维方式,自由的学习氛围可以让这种思维和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只有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里学习,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创作出有自己特点的作品。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自由的创作空间,不要过多干涉学生的创作和思维方式。只要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且有利于学生发挥能动性的课堂氛围都是值得认可和尝试的。
三.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这一点。如果小学美术教师不了解这一点,跟学前班的学生讲什么是素描,学生肯定听得云里雾里、毫无兴趣。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因为教师的绘画水平不高或者课堂不自由,而是不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美术是视觉艺术,小学生通过对美术形象的观察、分析、思考、再创造,提高自身的美术能力,因此直观性特征是小学美术教育显著的表现特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直接的视觉形象。一是提供实物。美术教师要尽可能提供实物让学生欣赏,用物体本身的美感打动学生。二是直观演示。美术教师要自己演示创作,让学生由衷地欣赏和佩服自己的老师。
总之,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其极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平台,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构建新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