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理念拥抱高质量课堂
作者: 曾艳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无疑,打磨高质量的课堂将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参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依托《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可以清晰认识到作为教师立足课堂质量提升,将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与重要归属。无他,只因广大高中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高中课堂是高中课程实施、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更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舞台。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及——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再次明确了学科课程培育核心素养,具体包含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方面,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广大教师应该意识到,当前的课堂教学要塑造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已经部可能依赖教师不厌其烦地讲授,简单重复学习和题海战术。一线教师落实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一定依赖于学习主体的体验、内化、感悟,一定关联到知识背后思想、方法、规律,一定会经历认知的自我否定、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教师必须智慧教学,以自身核心素养影响学生;教师必须在分析学情、设计情境、组织学习、反问追问、点评点拨、拓展联系、变式训练、总结归纳上花功夫。还需关注以真实问题解决撬动“新评价”等,这些都是高质量课堂才能实现的目标。
作为一名扎根高中历史一线教学的中老年教师,已经经历多次课改,对我而言国家层面的每一次课改都是一场自我革命。以培训为契机再结合系列学习,教学感悟颇多。我进一步深刻认识实施“高质量”课堂教学,教师素养是根本,优化方式是抓手。我们应将“高质量课堂教学”视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追求,充满激情,积极主动,让每位教育工作者在在“拥抱”课堂的过程中,享受教育的快乐,感受教育的价值。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瞄准学生终生发展需求,服务学生“人文素养”塑造的历史课堂“革命”。它要求我们打磨的高质量课堂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为前提;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显著;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成绩呈良性发展趋势。为此我们的教学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探究和指导学生做事。打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培养和做事能力培养将成为最重要的课堂教学任务。这些需要课堂教学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产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通过轰轰烈烈的活动来培养,唯有高质量课堂来承载。结合以上认知,期待以下理念与教育同行共勉。一是凸显课标精准解读。严格以课标为纲指导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任务。进一步立足课标对全国统编教材要求,开展基于课标要求的课堂教学设计,落实教材各类史料的精准使用和适度拓展。二是重视树立科学教材观。落实以教材内容为基准的史料研习意识,把握统编历史教材传递的国家意志和国家认知,规范历史授课语言和相关历史的规范表述语言。三是整合教材构建高效课堂。利用(但不迷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历史教学情景,贯彻史料实证意识同时,教师高度聚焦问题教学设问的理性特征,规避:“超标”问题、“无效”问题、“热闹而低端”问题、“庞杂繁琐”问题、“专业学术”问题等脱离高中生发展需求的问题,用有思维品质和符合课标要求的问题为任务来驱动和整合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效率,适度扩容课堂教学。四是瞄准“生本课堂”打磨思维品质。一方面,教师充分关注课标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水平层次分解,务实设计每堂课教学内容和问题教学标高。另一方面,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训练和培养目标,积极思考如何通过课堂教学,逐步将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性思维、历史发散性思维、历史批判性思维任务落地。五是激发和夯实学生自主评价意识。创设历史教学情景,介入问题驱动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由教师预设完成,更需要学生以问题为引领,充分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起来,在“三动”理念下即:脑动口动、手动,精准落实课堂教学任务和课堂重点教学内容。六是形成优化教学方式的基本流程:(1)自主学习最优化;(2)问题导向主题化;(3)学科实践主体化;(4)交流展示常态化;(5)拓展联系结构化;(6)当堂训练程序化。
当前,我们应该确信中国教育已经又到了一个新路口,以中国课程改革为核心的课改将引领我们面对新风口,让我们以形成高质量课堂教学作为弯道超车的契机,融入中国课堂教学现代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