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科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作者: 彭素芬

摘 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报效祖国是当年青年的历史责任。在中学阶段,科学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为已任,通过实施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在实践中有所体验,在探究中有所发现。科学新课程的核心是探究,本文就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感知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能力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 兴趣情境 探究实践

在中学阶段,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充满朝气、求知若渴的年龄。他们对大干世界充满好奇。科学,正像一把利刃,帮助学生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科学充满力和神奇,这要求科学教师既要突出学科特色,又要强调学生探究体验。通过巧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借助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现场演示、动画模拟等形式去揭示自然规律,破解巧妙玄机,从而彰显科学的无穷魅力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课堂探究教学。

一、巧妙设疑,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中去主动思考,不但可以完善其思维过程,而且会激发探究欲望和探究潜能。”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求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巧妙设置问题,有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科学新课标指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设置问题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而要做到巧设悬疑,要求科学教师要具备很强的科学素养,熟练的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实现深层次的探究。问题既要循序渐进,又要科学严谨;既要还原生活,又要揭示本质。这样的问题才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有探究价值。

二、设置情境,通过感知让学生探究科学本质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借助于一定的模型、实物、场地,或虚拟场景并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从学习的“无意识”状态变为“有意识”,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知识,从而达到触景生情、引人入胜的教学目的。情境既为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情趣,也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只是急于的想传授知识,而没有一定的情景作为铺垫,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从而带来思维上的疲倦。”所以,通过设置情境来探究科学既是对学生一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也是调动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方法和手段。如在教学《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一节时,学生之前已经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能够较为容易的想象出地球诞生时的模样。通过课前让学生查询有关恐龙灭绝的资料,学生课堂准备工作十分充分。为了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我展示了挂图,介绍不同时期出现在地球上的物种,展示生命体进化的历程。在介绍恐龙的出现及灭绝时,很多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恐龙自二亿三千万年前左右三叠纪中期出现到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灭绝,共经历了将近1亿7千万年的时间,是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为成功的物种之一。为了了解恐龙当时的生存状态,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侏罗纪公园》《恐龙》《恐龙帝国》等影片的精彩片断。学生一下子就被影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影片片断看完了,我趁机提出了以下问题1.繁盛一时的恐龙帝国后来是如何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呢?2.倘若恐龙生存至今,我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呢?3.人类目前的生存危机是什么?未来又会怎样?结合情境,恐龙灭绝的原因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陨石碰撞说法、彗星碰撞说法、候变化说法、自相残杀说法、自然淘汰说法等说法让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大家各抒己见,据理力争。热烈的讨论,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可以说情境教学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科学知识反映了人类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变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三、动手实践,通过体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这种探究既有思维层面上的,也有实践层面上的。通过实践,我们可以进一步验证科学,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对科学从了解、感知升华到理解、掌握、应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体验中,学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各自的意见或看法,在探究、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他们通常要经历设计、操作、观察、分析、反思等环节。这既增强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推理、判断能力。《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根据《标准》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了《水的浮力》一节时,我就设计了纸船测浮力的小试验。教学设计如下:通过纸船的手式制作方法,学生的亲身体验,大家对纸船的浮力惊叹不已,暗暗称奇。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使实践探究活动引向了深入。又如,在讲解《生命活动的调节》章节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我安排了观察探究活动。观察麻雀的取食、蟋蟀的争斗行为,蚯蚓对刺激(如光、热)的反应,观察蚂蚁(或蜜蜂)的社群行为,鸟类的筑巢与育雏、迁徙行为,并努力收集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资料。在活动中,学生们亲近了自然,了解了动物的习性,增长了见闻,开阔了眼界。体会到了观察对于探究的重要意义,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神奇。特别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想法相互碰撞,增进了彼此的心灵沟通。

总之,探究活动是了解科学本质,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首要途径。我们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通过手脑并用体验探索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发现科学的神奇和魅力探究,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保持兴趣的不竭动力,也会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判断、学会交流、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志杰,科学课堂开展探究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科学时代,2001,(3)

[2]张晓林,多媒体在科学课堂上的运用策略[],教育新发现,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