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日常生活技能的小学中年级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研究
作者: 韦德刚摘要:劳动教育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生活的教育,强调在劳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新时期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式,能够更好地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详细阐述基于日常生活技能的小学中年级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日常生活技能;小学中年级;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前言:劳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因此,在新时代下,学校要将劳动教育和日常生活技能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当前社会中部分学生在劳动意识与素养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在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技能课程中去,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整合课程资源,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首先,学校应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劳动教育的特点,围绕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学习习惯,以及初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确定劳动教育目标,包括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等。其次,学校可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丰富的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多功能餐厅等,都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好场所。同时,学校也存在一些有待开发的资源。如学校地处农村,可利用农村的土地和房前屋后的空地;学校附近有大型蔬菜基地、水果基地,可开展“种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种植、管理等知识。学校周围也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如超市里有各种蔬菜、水果,附近还有工厂、旅游景点等。另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如组织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去参与社区种植、养殖等劳动实践活动。总之,学校要整合好课程资源,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二、注重过程体验,落实劳动教育目标
“过程体验”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等过程中,通过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学生学习、生活等活动的动力源泉。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够获得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小学中年级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到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来。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与年龄特点,从学生日常生活技能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例如在“种植和养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教师可设计一节关于农作物种植的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体验、总结等方式完成农作物种植手册。通过一系列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体会到农作物种植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在体验劳动过程中养成团队合作意识[1]。
三、以生为本,开展多样劳动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要以生为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劳动能力,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
四、渗透核心素养,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年级课程体系,不仅能有效落实国家政策,更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技能中充分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校本课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不断完善课程体系,通过学科渗透、活动体验、家校共育等方式,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和劳动品质。教师要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融入学科知识与技能内容,并通过“劳动+”的模式进行整合。
五、立足校本课程,建立长效评价机制
在开展校本课程时,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年级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做到“五个结合”,即:学生日常生活技能学习与劳动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劳动实践活动与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相结合;学校劳动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技能学习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技能学习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主体上做到“三个结合”,即:校内与校外、课堂内与课堂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标准上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明确评价方式、明确教学结果。在评价方法上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材内容,统一时间安排,统一考试方式。过程性评价要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教学结果的评定上都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终结性评价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在考试中将日常生活技能教育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二是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效果的考核制度,如通过班级劳动之星、劳动小能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些制度的建立可以为学校劳动教育教学提供有效保障,促进学校劳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2]。
总结: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放在首位。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发展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课程评价更加科学。通过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对劳动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宝珊.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探索[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3,(10):57.
[2]张军.基于需求导向的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实践路径[J].辽宁教育,2023,(1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