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作者: 邓文娟

个性化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这种个性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创造,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与见解。新课标高度重视个性化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要有足够的课时保证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化体验的阅读活动。如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丰富学习体验;朗诵不同流派或作家的诗歌、散文,体悟作品的情感特点和语言风格;阅读剧本,把握戏剧冲突,并选择片段尝试表演。”“注重学生个性化地理解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作品及其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在此,笔者对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作了一定探究。

一、转变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观念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通过强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全面掌握了解到学生实际阅读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学习兴趣。比如,当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到《荷塘月色》这一文章内容时,教师可以创新采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小提琴曲《夏夜》,然后配上相关动画图片,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学习体验感,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遵循因材施教工作理念,结合不同学生的个体学习发展情况优化设计阅读课堂活动,满足不同学生内心对于语文阅读的不同学习需求。比如,当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文本展开直观学习感受时,要注重调动起学生的各项心智活动,以不同形式进行阅读学习活动。针对阅读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该部分学生学会摘录自读文本中的经典语句;针对阅读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对阅读文章进行综合点评,发表自身的观点和想法,总结文本的深层次内涵,与其他同学分享自我正确阅读学习方法,如何深入体会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二、把握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特征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要把握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特征。(1)主动性。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作为阅读主体主动发现并创造性构建文本而得到全新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主动选择阅读对象,每一位学生需求不同,所选择的阅读对象也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自主阅读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与阅读文本对话,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强化阅读体验。(2)差异性。学生由于学习经验、个性、阅读能力以及价值观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个阅读作品,也会有不一样的阅读感受。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差异性,并运用自身教学理念和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处理,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差异化教学设计。(3)创造性。个性化阅读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性,此种特性有助于促进创新灵感的迸发。高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对阅读作品进行再创造,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体验作品,并形成个性化理解,促进新思想的创造,体会阅读的魅力。

三、重视文本内涵的个性化解读

教材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依据,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立足教材,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教材文本内容,个性化解读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因地制宜式讲解。教师要采取个性化阅读教学,既不能脱离阅读的教学目标,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安排教学内容,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改进、调整或重组。比如,对于文言文,为了改变单纯背诵、翻译式教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存在的难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以韩愈的《师说》一课教学为例,可以让学生翻译、串讲字词,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再点拨;之后再引导学生学会断句,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式;最后,让学生对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进行归纳,培养归纳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再如,对于诗歌教学,主要教学目标为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会情感式朗诵,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掌握知人论世的表达特点。以《声声慢》教学为例,让学生找出诗歌中有哪些意象,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在阅读与思考中提高自己的诗歌阅读能力。

四、珍视学生的独特发现与见解

个性化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与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需要明确“质疑”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对学生的怀疑精神予以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积极创新、勇于否定。以《涉江采芙蓉》的教学为例,这篇作品的主人公是谁?究竟谁采芙蓉?谁写的诗?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言之成理即可,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某种结果,这样能充分发挥教学的真义。此外,教材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工具,现行教材从选材到编写体例都有很多见仁见智之处,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只要不对教材过分依赖,往往可以找到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包身工》属于新闻调查还是报告文学?如果作为报告文学,其文学性表现在什么地方?总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优秀作品也都有值得探讨的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和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提升。

总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