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爱唤醒学生
作者: 陈娟 孙敏作为学生管理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品学兼优,但每个班总免不了有一些让人头痛的后进生。长期以来,后进生一直被大多数教师视作“不可雕之朽木”,差生真的就那么不可救药吗?否也!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后进生”和优生一样,同样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强盛的上进心。他们时刻渴望进步,渴望家长、老师、同学等真诚的帮助。那作为班级管理者应该怎样做才好呢?
首先,对待那些后进生,用真情使其感化,用爱使其转化。
让那一颗颗不平稳的心灵得以愈合。然后结合后进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爱好、志趣,用尊重、激励与爱去医其心,治其本。
我班里有一位男生,叫李×。刚开始时,他表现还不错,就是成绩差,总比其他同学慢半拍,赶不上队伍。后来又经常迟到,每次开始早读了,就只有他一个人姗姗来迟,我觉得应该是和他好好谈谈的时候了。有一次,他又迟到了,我听到他在外面喊“报告”,马上去打开了教室的门。只见他背着书包,头发凌乱、呼哧呼哧直喘粗气,站在门口显得十分难看。我说:“快到座位上去吧!”接下来对同学们说,“看得出,李×是一路跑着过来的,他想尽快地赶到学校来上课,他心里肯定很着急。我想,一定是什么原因使他来晚了,但他没有在街上逛到第一节下课铃响过再来,而是一路跑过来的,并且他这次比平时早来了几分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的到来。”当时同学们很理解老师,也很理解李×,于是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第二天早上,李×破天荒在早读前来到了学校。于是我又一次大肆表扬了他,同学们也觉得不可思议,从此他很少迟到了。其实,我的那番话不仅仅是为了激励李闯,更是想以此告诉班上的同学,老师是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
其次,不要吝啬语言,不放过任何鼓励孩子的机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能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
每个班级应该都有这样的学生,明明很聪明,就是不好好学习,导致成绩总是不上不下,让人着急。我班就有这样一个女生,每次在课堂上,总看到她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在纸上写写画画,就是再摸东西玩,总之很少看到她能认真地听一节课。为此我很头疼,没收过她的小玩意儿,批评过她,和她谈过心,与家长沟通共同管教等方法都尝试过,但效果都不好,反而使她对我产生了对抗情绪。我甚至一度想要放弃,由她去吧。可是作为教师的责任感让我又不能放任不管,也正是因为我的不放弃让我收获了意外之喜。一次习题课上,当我抛出一个问题后,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透过密密麻麻的小手,我惊奇地发现一向不发言的她,居然也高高地举起了手,看到她渴望的目光,我毫不犹豫地喊了她的名字,结果她回答让我吃惊,我趁机大肆表扬:“董×同学回答的真好,你跟老师真是心有灵犀啊,一字不落的说出了我想要的答案,还有你的声音真好听,我可喜欢听你发言了。你以后可要多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哦!”听了我的表扬,她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同学们听了我的话,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从那以后,我发现她课堂听课的状态越来越好了,举手发言的次数也多了,在我的课堂上,只要看到她举手,我就立刻喊她来回答,无论回答的怎么样,我都想方设法夸奖她,激励她。或许是她感受到了我的爱和期待才有所改变的吧。
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多一些欣赏,或许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成绩差一点的学生的心灵之花才会尽情绽放,快乐地承受阳光和雨露。只有将爱播入学生的心田,让他真正感受到有一双渴望的眼睛在盼着他成长,有一颗炽热的心在追随他的成长,从而沟通感情,交流思想,激发后进生的转化,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