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者: 叶宗才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有意识地设疑问、立障碍、布迷局、揭矛盾,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处于欲求不得、欲言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思维的发生。其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矛盾以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内驱力,唤起思维,促使学生探究,主动学习,优化建构。新课标高度重视问题情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过程,帮助学生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笔者就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予以探讨。
一、引用数学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学典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边讲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又如,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教师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借用“草船借箭”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为了渲染课堂氛围,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引用林俊杰的歌曲《曹操》为引用做铺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向学生讲述草船借箭的故事,故事讲完以后,学生在为诸葛亮的智慧感叹不已的同时,又提出了疑惑,“为什么诸葛亮会知道三天后江面四更时会有浓雾呢?”因为天气具有随机性,即使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不能如此信心满满地预测三天后的天气。这样就很自然引出了随机概率的知识点,这时教师要掌控好局面,如果任由学生讨论诸葛亮是如何猜对天气的,那就偏离了教学主题,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归主题,以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结束话题讨论。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具有复杂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此外,初中生主要依靠感性思维进行学习,教师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完全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学生逆反心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坐标的概念,那必然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了解坐标是什么?为什么要建立坐标?怎样建立坐标?那么知识构建的过程中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困扰,这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为了避免考生找不到考场的情况出现,教师在距离学校正门口最近的十字路口建立坐标,以南北方向为X轴,东西方向为Y轴,然后将学校相对应的建筑物安排在坐标轴上。教师做完以后,同样要求学生以坐标的形式绘画学校的布局图,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坐标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教师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难题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的应用性,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三、通过类比迁移创设问题情境
类比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外扩性,而新扩知识总是与扩前知识有很多类似之处,类比新知识与扩前知识是一种巧妙高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类比取得重大发现、发明的事例在数学领域屡见不鲜。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归纳/类比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高维与低维、无限与有限等的类比,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如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类比小学数学的混合运算法则;实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又可以类比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乘方意义,可以类比乘法意义;二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可以类比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可以类比分数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等。可以说,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因为孤立的、彼此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正迁移情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总之,创设有效数学问题情境已成为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为问题情境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出发点。然而创设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数学问题为本质,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不断提高新课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