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幼儿进餐行为的解决策略
作者: 余芷婷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幼儿面临进餐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可能会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进餐问题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还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生活习惯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紧密相连。因此,关注幼儿的进餐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进餐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配合。根据中班幼儿的进餐习惯,我运用各种方法来进行支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一、激发幼儿进餐兴趣
(一)自觉开展自我服务
幼儿进餐中蕴含着许多教育契机,教师可借助多种方式让幼儿在自我服务中体会快乐并愿意进行自我服务。例如:班级里开展小小值日生的活动,每天会有小朋友为其他同伴服务,餐前摆放桌子、对桌子消毒、摆放餐盆以及餐巾纸,包括进餐结束后的清洗桌子、餐盆等。在这些活动中,既锻炼了孩子抓握、捏、拧等精细动作又让孩子们在自食其力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服务的成就感。并且鼓励幼儿养成饭后自主整理桌面、自觉漱口的良好习惯,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自主制定活动规则
幼儿是进餐的主体,所以应该将自主权还给孩子。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围绕进餐的各个环节讨论大家应遵守的原则。例如:孩子进餐前该怎么样进行洗手、洗完后怎样保持手的干净、孩子进餐时端饭的路径、进餐时的音乐以及餐后开展怎样的活动。让每一位幼儿能够参与其中,也有利于加深幼儿对进餐规则的理解。
二、创设良好就餐氛围
(一)优化空间环境
用餐的环境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首先要整洁卫生、空气清新,幼儿的空间要保持自由状态,餐具及桌椅要放在适宜的地方以免幼儿因拥挤而发生冲突。
(二)创设心理环境
在集体进餐时,我们也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氛围。幼儿进餐时经常喜欢和旁边的小朋友聊天甚至会相互打闹,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提醒,也只能让孩子们安静一会儿,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反而还会让小朋友产生逆反心理。在餐前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促进幼儿的食欲,让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环境就餐。再者,教师要注意引导的方式,尽量不要以批评、训斥的方式督促幼儿,否则会影响他们的进餐情绪。如果发现他们说话,可以走到他面前用动作轻轻进行提示。在发现幼儿在比平时吃饭有进步后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并告诉他:“你这次全部都吃完了,我相信你明天会比今天做得更棒!你最近吃饭越来越厉害了,老师都快比不上你了!”教师用这种鼓励式的语言,温和风趣的方式会极大地增添孩子的自信心,在下次进餐时表现更棒。
三、运用方法引导幼儿
(一)榜样法
幼儿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而行动或者出现问题行为时,老师通过榜样示范的方法使幼儿受到替代强化,在幼儿向榜样学习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幼儿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在幼儿进餐时,教师必须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通过行为示范和语言鼓励来引导幼儿科学进餐。教师在进餐时要做到不聊天,不讨论,让幼儿学习餐桌礼仪,吃饭时不挑食,不偏食为幼儿做榜样。
教师还可以带领中班幼儿去大班进行观摩学习,看一看大班的哥哥姐姐怎样进行就餐的。
幼1:“他们在吃饭前都用了七步洗手法进行洗手的。”
幼2:“哥哥姐姐吃饭的时候都不讲话,班里好安静啊。”
幼3:“有个小姐姐把青菜放在盆里了没有吃。”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小朋友们知道要以谁为榜样,也知道如何做才是对的,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学习的榜样,榜样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自我约束的能力。
(二)纠错法
教师可拍摄一些取食、进餐过程的照片或录像,定期组织幼儿观看,与幼儿共同分析排队等待、行走路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对于吃饭过快的幼儿,教师要及时提醒幼儿细嚼慢咽;对于吃饭挑剔、边吃边玩、含饭等的幼儿,教师可通过故事、绘本等对其进行启蒙教育,也可利用榜样示范作用,请吃饭干净整洁、动手能力强的幼儿进行示范。教师还可采用座位调整法,把吃饭慢或吃饭不专心的幼儿同吃饭又快又好的幼儿混搭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积极、快乐的进餐氛围,从而自主改变不良的进餐习惯。
(三)激励法
大量的语言激励辅助少量的物品奖励会让幼儿获得荣誉感,在下次做得更好。
师:“这一组的小朋友桌面保持得非常整洁,并且吃饭没有挑食,特别棒。”
教师的语言会让其他组的小朋友迅速投入状态,专心致志吃饭,并且得到表扬的幼儿也很开心,并且要求自己做得更好。
幼1:“今天我有小贴画,我吃了米饭还喝了碗汤,速度还很快,你没有小贴画吧!”
幼2:“我已经得到了很多小贴画了,马上就可以换一个小奖品了。”
通过别人对 自己的肯定而得到小奖励,他们会很开心,感觉到自己被 肯定,就会努力做到更好。通过激励法,小朋友自己会监督自己以便做得更好, 每一个环节不急不慢,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激励 法实施后,小朋友们每一天都在进步,人数比率增加的幅 度最大,说明此策略的效果最佳,小朋友们更加有自觉性,自我约束能力在不断地提高。
四、食育工坊吸引幼儿
幼儿园食育活动是以食物为媒介实施的活动,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我园在开展食育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创设自主体验的食育环境、采取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以及加强家园共育的宣传,助力幼儿在体验食物的种植、采摘和制作的过程中,丰富食物的相关知识、了解文明的用餐礼仪、感受制作和品尝美食的快乐。同时食育工坊也为孩子在进餐中了解各类食材的营养价值打下基础。
每月每班都会进行食育工坊活动,基本上做的食物都是根据当时的季节、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来决定,例如:端午节快到了,小朋友就会去食育工坊做粽子,清明节的时候去做青团,冬至做饺子等。例如做饺子,小朋友们先了解今天要做饺子的原因,再思考做饺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小朋友们再来讲述做饺子的步骤。以上完成后,老师会给每位小朋友分一些面团和一个擀面杖,自己动手将面团擀成面皮儿,再用中间的勺子舀一些肉馅,跟着老师学习包饺子的方法,最后由老师统一进行煮熟,幼儿品尝。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亲身体验其中的步骤,并知道需要用到哪些食材,在品尝的时候都比平时吃得多一些。这也为孩子们了解事物带来了极大的兴趣。
五、家园共育培养幼儿
《指南》指出: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 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教师引导幼儿自主进餐,能够有效提高幼儿自主进餐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幼儿在进餐过程中的自我服务 能力。
(一)明确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家园共育在幼儿进餐习惯养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幼儿园则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重要对象。通过家园共育,双方可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进餐习惯的养成。
(二)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1、定期召开家长会:幼儿园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分享幼儿在园进餐情况,了解幼儿在家进餐习惯,共同探讨进餐习惯养成的方法和策略。
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利用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实时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进餐情况,分享进餐教育经验和资源,让家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幼儿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对幼儿的成长过程而言,自主进餐可以激发他们独立自主的本能。在进餐环节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基本生活能力,教师除了要组织幼儿自主取餐、进餐,营造自主进餐的良好氛围,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食物,还要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幼儿经过自主进餐训练,可以获得自主决策的直接经验,做到自主取餐、按需取餐、快乐进餐,并做好餐后管理,产生探究事物的兴趣,提高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