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作者: 孟祥荣

众所周知,教学的成功与否,课堂教学过程是个尤为重要的过程,而如何来组织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其中包含着深邃的道理。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的感觉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是由诸多的因素决定的。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如何确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呢?我们应该抛弃传统的师生观念,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教师与学生应当互相尊重,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其他场所,师生的社会关系与业务关系和谐统一,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有效地发挥。教师要想办法来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而不是布置完任务后,让学生盲目的进行讨论。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否则,在课堂上教师尽管引导的很科学、很合理,也必然有一部分学生会置之不理、漠然处之,从而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必需的,是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前提条件。

二、教学要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四条明确指出,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所有学生。现阶段我们高中学生的基本现状是:班级人数较多,学生发展的层次、水平差距较大,尖子生少,不学习的学生为数不多,但影响较大。

就学生成绩相对而言,在同一班级,中间层次的学生往往占了绝大多数,尖子学生和特别差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够把握全局,面向大多数学生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对尖子学生和后进学生的课外辅导,培优转差,分类推进,最终使学生各有所得、各有长进。

就学生的思想、行为而言,同一个班里,发展过程常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好、中、差往往经纬分明。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和后进学生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三、把握课堂节奏与学生心里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注意课堂教学的节奏。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必须把握一节课的知识容量。教师除了明确教材的知识容量外,还应考虑在此基础上强化什么知识,弱化什么知识,补充什么知识。该补多少,一节课的知识量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一般地讲, 一节课所给学生的知识容量以学生能够接受、消化为限度。知识容量过小,学生吃不饱,节奏松弛,激发不了学生兴趣,知识容量过大,学生消化不了影响学习效果。学生上课时精神紧张容易疲劳。

四、课堂组织与协调

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控制课堂的能力。即开展课堂活动的能力。我认为,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组织好教学,把握好教学节奏。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材本身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科学合理的步骤,启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功底,而且要有表演的才能。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开场引人入胜,中间精彩纷呈,结尾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课堂教学的组织应该顾及到许多因素。有时,备好的一节课很可能会因为诸多因素,比如教学环境、学生的配合、课堂突发事件而需要临时变化,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和快速的应变能力。

我认为,组织好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堂教学的组织要有艺术性

一堂课就像是一出戏,里面有好多个角色,教师就是唱戏的,而学生就是观众,如果唱戏的唱的不好,自然观众就不喜欢。所以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像一个舞台,每个学生都是唱戏的,都是一节课的主体,他们都要加入到其中,而不能置身世外。教师没有学生的配合,就成了独角戏。一个人演戏,肯定是演不下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一定要注意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当学生回答不出时,应尽量给以鼓舞,提示,而不能给以白眼,或是批评,责备,因为课堂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而其也是师生感情的交流过程。

(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积极进行课改实验

要一改过去的老师提问,学生做答的做法。因为学生被动听讲得到的知识往往不如他们主动去争取获得来的知识印象深刻,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主动的学习。

(三)、板书设计要科学合理并且富有美感

学的板书图示有助于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记忆。心理学实验证明:识别一样东西,用语言描述需要2.8秒,用线条图示只需1.5秒,看一遍比听一遍能多接受1.66倍的信息。科学的板书结构能有效地显示教材的内容范围及结构体系,当然,板书也要能给人以美感,这样,才能起到锁定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对巩固知识、加强记忆也有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