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思维生长模型-----促进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
作者: 李姗蓉摘要: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构建学生的思维模型。立足基础教育阶段普遍的学情和教情,抓住聚焦、联结、整合、系统这个根本点,构建适用、简明的操作结构模型;任务群教学要让阅读真实发生,让思维真正生长。在动态发展的阅读增量状态下,悄然引领学生的思维升华。在原生态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系统思维。通过真阅读、多体悟、多表达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设计策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迁移运用能力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群文教学;学习任务群;思维模型;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
语文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1]。如何有效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笔者认为需要构建思维生长模型,把握其本质精神,逐步培育学生聚焦、联结、整合、系统的思维[2]。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让学生的思维呈现自然生长的良好态势。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分度的活动。比如有的针对典范开展读写听书活动,做到精读精讲;有的需要联结聚焦,开展群文整合的活动;有的需要针对整本书开展结构化、立体化的专题任务研讨活动。典范单篇、全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以及由此生长出来的听、说、读、写活动。每一项的教学活动的实施最好设计成有层次梯度并且一定关联度的活动任务。
一、任务群教学要让阅读真实发生,让思维真正生长
面对语文学习任务群,我们需要扎实做好典范单篇的阅读教学[3],在这根基上力求研究真问题,探寻新出路。聚焦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阅读经典作品不能快餐式阅读,要静下心认真体会揣摩作品的特点。以小古文《司马光》教学设计为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聚焦化的思考。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问题一,大家熟悉的典故“司马光砸缸”,而课文标题中却没有砸缸,结合课文想想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原文中是瓮而不是缸,标题体现的是用语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敞口为缸,收口为瓮。人掉落瓮中逃出的难度大,当时情势危急,这更加凸显司马光的智慧。问题二,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瓮?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现文中有字之瓮和无字之瓮。而原文多处瓮的省略,其实恰恰体现出语言的简洁之美。课堂聚焦就是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断舍离,以求净化课堂、深化课堂。一个瓮字,就撬动了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是聚焦的价值和魅力。问题三,司马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别人见此情景不知该怎么办甚至被吓跑,他持石击瓮救出伙伴。充分表现了司马光机智勇敢、遇事沉着冷静的优秀品质。
教师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让学生触摸文本原汁原味地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不见九州统一,见到的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场面。祖国疆土被外敌践踏,百姓水深火热,权贵们却偏安一隅乐土,多么讽刺。诗人痛心疾首却无能为力。这里可以围绕“熏”字进行引导,我们生活中春日游览湖边时,暖风吹在身上往往是温柔惬意的。让学生比较思考熏给人的感受,自然是污浊的、难受的。通过阅读比较,学生不难理解这是一股奢靡、不思进取之风,学生也就能感受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在见与不见的强烈对比中,学生对作者的复杂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的这份胸襟和格局,让多少人敬佩和泪目。教师让学生充分浸润文本,同时把师生的共读与明晰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怀领悟表达形式有机整合起来。当学生再次朗读,学生的情感有了质的飞越,学生渐入佳境,诗句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渐渐地变得高大、立体。经典的语段深深地印在脑海,人物的形象就能更加丰满地植入学生心间。学习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轮读课文,再配上歌曲、影视片段烘托,学生与课文神情相融,水到渠成地达到最高境界。
二、在动态发展的阅读增量状态下,悄然引领学生的思维升华
要让学生的思维由篇到群、由点到面形成自然的关联,自然生长。学生在有效聚焦的基础上联结、整合思维。比如我在教学唐诗《卖炭翁》中,设计以下三个核心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一是卖炭翁是卖,有卖就有买,那么古诗中的买卖交易是怎样进行的?问题二是炭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问题三是卖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长得啥模样?要解决以上问题,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懂读透。读完《卖炭翁》,学生会自然的联想到《麦油翁》、《卖蒜老叟》等。有意识引导学生把这几篇放到一起来阅读,然后思考总结,下面是学生群文阅读之后的一些见解:同样是翁,其生命状态和境遇的差别却截然不同。《卖炭翁》描写烧木炭谋生的老人的艰辛,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这首诗以个例展现大局。《卖炭翁》告诉我们无论别人对你有怎样的同情,但都是不能改变你的命运。其他翁却在讲述朴素、深刻的人生道理,以自己的劳动维持着生命的尊严, 具有个性化。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优秀人物的光辉,引导着人们向善、务实。告诉我们要拥有一技之长才能生存。在群文阅读合作探究中,小组不断验证、修正自己的观点。通过阅读比较, 学生的思维呈发射状,学生有时会给我们老师带来惊喜,分析得出自己的见解。围绕同样的主题开展阅读实践,学生在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体现。
三、在原生态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系统思维
新一轮课改把整本书阅读单列出来。因为整本书阅读和教学对培育学生的系统思维有独特的优势。学习任务群要讲究策略和方法,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要教学生如何加以运用,不要让学生对名著阅读敬而生畏。在名著阅读探究中,比如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百度百科和《昆虫记》中关于螳螂的两段文字,了解平实性说明与文艺性说明两种不同语言的风格。接着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给图片配文或写一段体现自己风格的视频解说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会比较投入,当然学生体验会更深刻。在《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中,可以围绕鲁迅的生平经历和精神追求,设计了如下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那些年鲁迅去过的地方;那些年鲁迅读过的书;那些年鲁迅遇到的人,打开学生多角度的聚合探究[5]。
教师要创设主题情境,带领学生开启整本书阅读之旅。将符合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转化为多项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场阅读旅行中[6]。比如可以设置,校园读书节需要学生参与设计一条名著阅读长廊,围绕本期的主题展开。围绕这一阅读情境,设计多项学习任务如绘制环境插画、开辟剧场、制作人物图谱、思辨色彩,形成结构化的阅读任务链,使阅读更加聚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阅读的有效性。根据书中情节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各类人物,随着阅读推进和深入,进一步完善人物关系图谱。可以引导学生为环境描写画一幅插图,标注成长指数。可以开辟剧场,将课本剧与整本书阅读相融合,再现故事的场景。
四、营建学习磁场,让学生有一个自由精进的思维空间
教学设计不要急着设计你是如何教的,首先要考虑学生能从这堂课中学到什么[7]。我发现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不拘泥于老师的课堂思路[8],有着自由思想。让学生有一个自由、精进的学习空间。课堂营建一个语文学习的磁场,学生紧紧地被吸引。人人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时投入,讨论时踊跃表达。老师能否有效引导、调动,取决于老师对文本、学情的准确把握。让学生感到读课文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活动,整个课堂洋溢出一种自主愉悦的氛围,学习的过程就是很好的享受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我体会的空间,老师也要保持不断自我反省锐气。每次下课铃响起,成长的何止是学生,也包括不断反省的老师。
让学生更多地去自读自悟,走进作品深处,走进作者心中。有时课堂呈现或许没那么精彩,但是对学生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定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课堂学习的一些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建构。一切的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学。听了简约语文的倡导者丁老师执教《昆明的雨》[9],真是高端大气,是一种享受。原来读文章、学语文可以这么有意思。对于自读课文的设计、组织,就是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10]。 课堂活动的设计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不故弄玄虚,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第一个活动改文成诗,即对文章理解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对课文没有熟悉到一定的地步,能否概括出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老师绝对是考验。问题抛出来后,老师机智地引领。首先是教师做示范,接着瞄准几个表现欲望强烈的同学带头,同学们的情绪瞬间就调动起来,一个个同学都想通过阅读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样串起了整篇文章的脉络。这巧妙的设计是完成整篇阅读的独特路径。第二个活动是品赏作品,体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放手让学生自读,让学生真正实现自读、自悟、自创。学生动笔批注圈圈点点[11],找准一个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反复朗读加以品味,品读赏析交流一气呵成。当他们的理解有些偏差或词不达意时,老师或点拨,或搭桥,把学生真正放到了学习主人的位置上,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素养调动到最佳切点。
在当今社会,学习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获取文凭,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因此,营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磁场,让学生有一个自由精进的思维空间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学习环境应该是一个充满启发和激励的地方,老师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激情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学习磁场应该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地方。学习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此外,学习磁场还应该是一个充满合作和分享的地方。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项目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和包容。学习磁场应该是一个充满鼓励和肯定的地方。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老师应该给予及时的支持和鼓励,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信心。总之,只有在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迎接未来的挑战。
学语文关键是怎么读、怎么品。如何品读,老师需要给出明确的方法和要求。让学生知道怎么学,通过什么路径去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阅读有时会碎片化,有时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是平面化,需要老师适时引导点拨。关心学生方法的养成,语文教学需要在细节上一步一个台阶地搭建。以大单元、小切口的思路,通过单元整合,探寻新思路新方法。老师与学生交流时及时提醒、推波助澜。自然而然,学生所接受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渐渐地成体系,真正建构起阅读的能力。语文教学说到底是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爱,让学生喜欢语文,喜爱阅读。
五、结语
总之,我们语文老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充分发挥单篇、群文复合教学结构的主体作用,优势互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阶,促进学生迁移运用能力的发展。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读书,让学生有阅读的实践积累。同时要让学生有边读边思考的空间,老师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原生态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条件。少一些华而不实的讨论,多一些平心静气的读书,确保所有的课文是学生自己读完的,而不是教师讲完的。我们语文老师要为学生构建思维发展模型,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呈现出思维生长的脉络,并且要不断优化学生思维生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J].语文学习,2022,(05):4-10.
[2]王君,司体忠.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群文教学视野中的学习任务群实施[J].语文教学通讯,2023,(26):7-11.
[3]沈建军.摭谈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六大误区及解决指津[J].语文教学通讯,2023,(26):12-15.
[4]周素萍.应用学习任务群,建构高效语文课堂[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4,(01):45-46.
[5]汤飞平.《朝花夕拾》“单篇”与“整本”关联的三个维度[J].中学语文教学,2021,(07):22-25.
[6]陈思和.作为“整本书”的《朝花夕拾》隐含的两个问题——关于教育成长主题和典型化[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01):49-60.
[7]金叶.学习任务群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讨[J].小学生(上旬刊),2024,(03):43-45.
[8]谭金岷.指向思维发展的小学中高段阅读教学课堂追问策略研究[D].成都大学,2023.
[9]丁卫军.《昆明的雨》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23,(32):28-31.
[10]张艳梅.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J].丝绸之路,2009,(24):117-119.
[11]姚利华.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教师博览,2023,(3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