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下课堂的构建
作者: 卢敏旋
摘要:“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课堂构建是课程改革必然的结果。本文探讨从教、学、评、三个方面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下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课堂构建
在国家全面推动深化课程改革号召下,“深度学习”应运而生。“深度学习”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通过刷题等死记硬背的浅层学习而提出的,“深度学习”注重知识的复杂度和思维高度的生成性,旨在改变学生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学主要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习评价”三方面组成,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必须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构建深度学习课堂。
一、“深度学习”内涵
“深度学习”概念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人工智能,后被引用于教育领域。深度学习以综合、评价、反思、创造等高阶认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指向知识内化重建,思维模型建构、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等[1]。
二、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下课堂的构建
(一)“教”系统的构建
教师是教学系统中课的设计者,在教学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教师要促进学生课堂深度学习,不仅要准确把握课堂深度学习的内涵,还要基于对学生的分析,统筹构建课堂,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持续进行深度学习。
1.整合教学要素,设计教学思路
教学是以特定的学习内容为载体而实现的。避免教学内容碎片化、孤立性。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学情等,深度挖掘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善于通过一些核心概念或者重要原理(即大概念)的联结,把握“旧知(旧经验)-新知-要解决问题”三者之间的联系,重组课程,设计新的单元教学,帮助学生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二氧化硫性质探究》教学中,根据“分类观”“元素观”“转化观”完成各个知识内容的梳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梳理出内容中系统性的前后联系(见表1),建立价类二维图思维模型,要求学生在新情境中利用已学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2.系统实施,启发引领教学
学习的本质是在具体情境中与他人或他物作用达到知识、思维、能力提升。依托真实情境可以书本枯燥的知识与真实世界建立连接,情境越真实,学习的体验就越深刻。所以教师首先需要创设与学生经验或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会化学学科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或创设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挑起学生好奇心,激发探索欲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必要学习支架,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建立联系。巧用进阶“问题”,引导学生对不同概念和原理进行辨析,注重区别与联系,建立模型。第三,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最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建构模型,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二)“学”系统的构建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角,教学中所有操作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进行的。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摆在自己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学生自己想学,要学,知道如何学才能成功完成教学目标。
1. 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深度学习的课堂特征之一是高阶思维的发展,那么问题则启发思维最好的载体。学生在教师搭设的进阶问题中,进行思考与探究。如在《二氧化硫化学性质探究》的教学中,从观看与二氧化硫相关环境污染视频中提出问题链: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二氧化硫污染危害?解决燃煤产生二氧化硫污染问题,从化学视角你将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二氧化硫有哪些化学性质?从化合价变化角度,二氧化硫又有哪些化学性质?具体表现是?根据猜想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想想能够治理二氧化硫污染的方法?你能够总结研究物质思维模型?通过递进式的问题推动课程的进展,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学生成主动学习的探究者、建构者、实践者。
2.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展示
学习任务是思维和方法的载体,学生通过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将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中获得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如在设计实验实验验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学生将优化的方案与同学进行分享展示,可以将学生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梳理内化后重新输出,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得到强有力的练习和强化。
(三)“评”系统的构建
学习评价是诊断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1.注重“学习评价”的多元化与持续化
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即是建立多元性多元性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多维性的评价内容,学习评价的持续化是指给予学生持续的关注与反馈,让学生学习结果得到反复的强化与提升。在《二氧化硫化学性质探究》的教学中,可以设计社会实践项目,如对揭阳市的空气质量做一个小调查,写成调查小论文等,然后让同组同学之间或组与组之间对相应展示成果进行评。通过多元化与持续化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深层次知识生成过程。
2.注重“学习评价”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及时评价是深度学习课堂的推进剂。通过及时评价能够有序的推进课堂的进程,并且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与策略。
学习评价的准确性体现在评价全面性、个体差异性、本源性。需要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班级全体学生,对班级整体进行评价,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每个人的学习起点不同,关注学生行为表现背后的根源,精准找到真正的原因进行评价。
三、展望
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在主动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反思总结,将新知识与与原有知识体系进行有效融合,完善,从而更好地解决新的问题,因而未来的课堂一定是深度学习课堂。教师只有从顶层设优化“教”“学”“评”设计,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学习者。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基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深度学习课堂设计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3YQJK74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