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探幼儿园项目课程实施策略
作者: 程爱芳摘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有很多的课程决策权。教师在自主判断、选择和把握某个活动能否成为教育契机时,需要思考孩子的具体的需求、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关注探究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主动性等学习品质的发展;更要关注孩子们主动探究能力的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社会合作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倾听儿童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真正起到了支持的作用。本论文结合具体的项目课程,总结如何实施项目课程可能实现的教育价值;接纳儿童主动探究过程;倾听儿童的想法,支持儿童行为的策略。
关键词:项目课程 倾听 接纳 反思 策略
在幼儿园周围环境、一日生活、社会文化中,有很多可以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成为生成课程的来源,教师该如何判定生成哪项课程内容?项目课程价值取向和目的究竟是什么?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该关注结果还是重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发展?教师有没有静心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支持儿童的行为,生发深度学习?
一、生成课程需要思考可能的教育价值
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认为,所谓生成课程就是走到哪儿是哪儿,教师不必制定课程目标。《生成课程》书中是这样论述的:“课程是教师而不是儿童的责任。听到生成课程这一术语的人可能会错误地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儿童那儿生成出来的。儿童的想法是课程的重要来源,但它只是反映了儿童生活的复杂生态系统中的许许多多可能性来源中的一个。教师需要既有观念又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和儿童一道探险”。基于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等生成课程。所以,教师在判断某个活动能否成为教育契机时,不是简单地认为目前孩子可以从中获得多种知识技能。教师需要思考和预判未来可能的经历,可以给予孩子哪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可能会帮助孩子获得和发展哪些关键经验;哪些在当前是有价值的,哪些是落在孩子“跳一跳,够得着”的。这些思考可以帮助教师在判断和把握教育契机时更有底气也更有依据,使教师成为“有准备”的支持者、参与者、合作者。
二、接纳儿童的主动探究过程,关注学习品质的发展
1.关注探究过程中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在项目课程中,教师都希望孩子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但活动中都会碰到许多问题,会有连连“失败”情景。这是要看教师怎样引导孩子在失败中发展,支持他们继续学习。其实在“失败”后的反思总结更能生发孩子的深度学习。
2. 关注如何引发和支持儿童的主动探究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不要太在乎孩子们现阶段能不能获得即时的成功,而应关注孩子们的好奇心、主动性等学习品质的发展。教师要更开放地、随时接纳孩子们的想法,更关注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而不要纠结自己到底可以引导孩子们开展具体的什么活动。
三、驻足观察和倾听,为儿童深度学习提供支持
1.放慢脚步,带着好奇,细致观察和倾听儿童
《和儿童起学习——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一书写到:“在儿童教育工作中,起点也是教师停下来放慢脚步的时候。教师应放慢脚步,看当前发生的事情,提供时间让儿童开展活动。从表面上停止或等待不像在采取行动,而其实这是为开展深层次活动提供支持。教师应该把对所发生事件的细致观察作为日常的实践方式,静下心来思考,不着急引导儿童。”教师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探究活动会更加的深入。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细致的观察儿童,真正倾听孩子的声音,记录真实具体的场景,尝试理解孩子们在探索过程中真实的想法和需要。例如项目课程《汤圆》,在第一次做芝麻汤圆失败后,孩子们还想再试一试,于是教师鼓励孩子观察自己做失败的汤圆。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在闻、摸、捏、剥开皮观察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能听到孩子们自然生发的想去探究的问题。
2.让反思的基点回到具体的儿童
由于课程实施模式的变化,教师们可以不用遵照统一的课程内容和方法来实施课程了,这也意味着教师们必须转变为“反思型的研究者”。教师要更多地考量孩子具体的需求、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真正起到了支持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孩子进行充分表达的时候,也是教师观察、了解儿童的时候。教师应该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儿童行为背后的想法和需求,以及相关的经验,哪些经验应该得到梳理、提升?哪些问题应该予以个别回应,哪些问题可以上升为小组的、区域、集体的活动内容?根据具体情况教师设计的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教育实践中应引导孩子充分的表达,观察他们的行为,分析行为背后的具体的需求,开展适宜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形成这样的一个循环,就能不断地提升儿童的能力,促进儿童的发展。
幼儿园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考虑该活动孩子未来可能的经历,可以给予孩子哪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可能会帮助孩子获得和发展哪些关键经验,哪些在当前是有价值的,哪些是落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的。其次教师该考虑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充分支持孩子的主动探究;教师还要思考孩子们的已有经验是否足以支持他们进行主动探究,思考该如何引发和支持孩子的主动探究。最后儿童应该有充分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象征性地讲一讲,甚至还没讲完就被打断;教师要营造表达的氛围,创设环境鼓励孩子进行表达。如,讲一讲,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可以在小组中表达,在区域中表达,在集体活动中表达。这时教师是旁听者,静下心,放慢课程的脚步,思考孩子具体的需求、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真正促进孩子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