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高阶思维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作者: 黄婷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与思维品质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由于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和各项思维能力处于形成发展中,因此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深度学习,它是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学生主动学习的双向沟通过程。合理的安排数学活动是实现这一沟通过程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这一学科优势,设计多样的数学学习活动,训练并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基于此,本文浅谈一下如何开展高阶思维下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研究,希望能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高阶思维概述
(一)高阶思维的内涵
对于“高阶思维”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高阶思维的概念最早源于布鲁姆对教育目标的分类,后来安德森等人进行了补充,认为分析、评价和创造属于高阶思维,创造是最高的思维认知维度。而我国学者钟志贤教授提出的高阶思维的定义是在认知水平上发展起来的具体的思维能力,“具体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等”。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这些思维并不是孤立存在或单方面发展的,而是结合相应的数学活动设计,来整体发展学生的各项思维,从而拔高学生的高阶思维。综合分析,高阶思维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发展应该是超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但又不能脱离“双基”的教学。
(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
小学阶段是个体学习生涯的起始点,小学高段又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对其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将会使其毕生受益。一方面,面向高阶思维指导的课堂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投入与反思,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改变传统教学下的教授式被动学习模式,更加关注到小学数学背后的学科素养。
1.促进小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具有潜在发展能力和极大可塑性的个体”这些表述绝不仅仅是停留在课本上的冷冰冰的文字,而应该将学生看成是等待发展的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是教育工作者相信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表现。过去的教育家持有教师中心论、知识中心论,都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育鼓励教师要大胆的放手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学生能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尊重学生的知识生成效果,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慧潜力。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正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开展的,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交流,开展学生自评、互评、他评的多渠道反思形式。在具体课堂的教学中,教师经常有意识的设计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活动,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主体思维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力。
2.促进小学生智力的生长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尤其是高阶思维对学生智力的生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思维阶段理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具有多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动态性、具体化等特征,而五年级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需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在该阶段的思维规律,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有意的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逻辑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各项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完成智力的生长。
二、如何培养高阶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说每一次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是经验的积累,那么每一次的课后反思和总结将有利于教师对所教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和今后课堂教学的灵活把握。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和总结,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表现,也是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一个渠道。教师的课后反思不仅包括课前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是否合理和可行性,而且还包括课堂上教师教学策略的应用和学生的课堂表现等。
(一)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小学生的高阶思维
帮助学生搭建起思维的“桥梁”,既从纵向发展学生知识学习的深度,又从横向沟通新旧知识的连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正是基于这样的方式,例如:教师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通过设置简单的生活“分饼”情境,易唤醒学生对先前学习的知识,产生迁移式的学习活动,引起学生主动将过去所学知识运用到当下问题情景中。通过本节新知识的学习,设置问题思考,学生又将对单位“1”的理解迁移到生活中的单位“1”中。当然,在课堂结尾教师通过呈现结构式的板书设计,也能较好的发展学生沟通知识间联系的能力。顾晓东指出:“小学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技能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种联系或是体现在知识的外在形式上,或是体现在知识的内在结构上,或是体现在知识的探究方法上,这些密切联系为学生的迁移式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二)关注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小学生的高阶思维
学会与人交流,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数学新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过程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外显行为,教师要多提供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学生书面或口头语言的叙述,教师对出现的错误或口误进行纠正和鼓励。当然这个过程并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交流、问答的过程,还可以鼓励生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交流,因为站在教师的角度,我们有可能或高或低的评价了学生的状态,而透过学生或学生团体之间的交流,教师作为聆听和观察者,更能发现和聚焦到学生的思维动态表现上。这样的一种课堂形式就构成了一种“交互式思维”,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锻炼学生的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加强学生思维的清晰性和逻辑性。
(三)丰富学生的思考方式,培养小学生的高阶思维
思考是一种学习形式,它比较抽象,学生的思考过程或思考成果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或练习或行为表现的形式外显出来,从而教师可以轻松的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深浅。以分数的意义一节为例,教师通过提问:这间教室中有单位“1”吗?生活中的单位“1”有哪些?从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来判断学生对单位“1”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来判断学生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程度。又比如,教师在关注分数的本质意义时,设置了几项对比活动,通过学生之间表达个人看法产生分歧引起思维矛盾,从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最后,教师在课堂中经常向学生提问:你能说说你表示的分数是什么意思吗?你为什么这样想?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等具有思考和需要语言组织的问题,有利的发展了学生反思和元认知思维。“用数学思考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要不断去培养学生‘数学的眼光’,这需要教师要用心设计课堂,将重点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观、结构浅显”,变换知识的多种呈现形态,丰富学生的理解和思路,不断促成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既是适应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需要,也是面向学生未来成长为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向。有效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并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速成品,它不仅要求教师要站在一种高屋建瓴的高度去分析和审视教材知识、研磨教学过程,而且需要教师适应学生的发展去积极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思维活跃度。因此,教师在设置课堂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设置有思维梯度的教学过程和练习,在每一堂用心的课堂教学和日积月累的教学活动训练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