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生活到数学的几何之美
作者: 李星怡摘要:在七年级的教学中,线段、射线、直线是作为最简单的平面图形出现,教学重点是如何将小学知识点与初中知识点有效相连接。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然后通过“画一画”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利用观察实际操作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三者的区别以及联系,同时对意义的深入理解也有一定的帮助。教学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三者的意义。
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
案例:
师:在我们观察了三种线之后,我们就要想办法把他们从生活情景中转变成数学图形,对吧。
生:对的。
师:那有没有人可以简单描述一下他们的画法呢,其他人可以和老师一起将他们画下来吗?
生1:我来,线段有两个端点,所以先画两个点,然后再用尺子将两个点连接起来;射线有一个端点,先随意给出一个点,然后向一端画一条线;最后是直线,只要把尺子放在纸上,随便画一条直的线就可以了。
师:很好,其他同学在同步操作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或者说还有没有想要补充的呢?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问题所在)
生2:在画线段的时候两端不能出头,这个是由端点将线封闭起来了,射线可以有两种画法,可以往左边延伸,也可以向右边延伸,方向是不一定的,但有端点的那一边不能出去。
师:我们能发现,在经过补充之后我们画出来的三种线是不是更加完善了呢。所以这就告诉我们,在数学的学习中细节非常重要,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小问题都能导致漏洞的出现,错误有迹可循。
学生在小学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可以体现在对基本概念的陈述之中,但会发现学生所陈述的知识点又不能够完全正确,所以还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然后小组活动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所在,这样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图形的初步形成有一个基础的认知,为以后的几何理解打下一定的基础。在这次的教学中,动手操作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画出简单的线段、射线、直线,更是在后面的题目中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三者之间的差别,从而在画图的时候能够区分什么是要延长出去的,什么只需要在端点处就结束的。另外,在本节课中还要补充一些知识点,给学生灌输一个“延长”与“反向延长”的概念,让他们在脑海里有一个最简单的雏形,也是为了以后在学习中能够方便做出几何辅助线而奠定基础。
最开始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这样的引入,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的一开始就充满灵动的神韵。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板书于黑板,教师辅助以语言讲解,让学生充分直观地体会到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以及概念,并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思路适时调整提问方式,环环相扣地提出问题,启而不发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路向主题靠拢;并从学生的回答中,不失时机地挖掘“闪光点”,加以引申引导,以达到本节课的授课目的。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如何让学生在几何概念课的学习内容中有效吸收知识点”是我们这次课的主旨研究目标。概念课要讲究思辨和举一反三,可以通过强调和即时的反馈达到效果,形式可以不拘泥于做题,而是选择在与学生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不自觉完成任务。本节课还有的一个主旨是将所看到的图形转化成所学的几何语言,也就是要学会用文字来表示出线段、射线、直线的书写。
联想记忆,让学生熟知
案例:
师:我们都知道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名有姓的,比如你叫…而你又叫…所以我们来想想看,对于线段、射线、直线来说,他们算不算同一个人?
生1:他们长得都不一样,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呢,所以他们一定不是同一个,我们要给他分开。
师:很好,既然不是同一个,我能用什么方法去区分他们呢?
生2:可不可以给他们取名字啊。(有学生不是很确定,说话声音较小)
(此时对学生提出的建议做出肯定,在积极的方面去肯定学生做出的一切回答,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数学活动中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就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动起来,教学活动要求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动手参与,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忽略差生的学习,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都能成功。)
师:我听见有同学很小声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不过我下次还是希望能够举手大声地回答,让我能看见你的勇气。没错,就是给他们取名,既然要取名字,那我就要知道他们姓甚名谁吧,谁能告诉我他姓什么啊?
生:学生开始发表言论,有些说线,但被否定都有线在名词里;有些人说段、射、直,但也否定,感觉怪怪的。
师:那让老师来告诉你们,他们三个都是属于“复姓家族”所以他们的姓是由两个字的……
(评委讨论点评的时候指出,在这个地方用了复姓这个名词很有新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去记住在对三者命名的时候是带有两个字的,并且形象地指出了在命名时所需注意的文字的重要性。)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重点是要让学生去理解记忆所要书写的内容且要求形成规范,在最开始接触几何题目的时候就要注重正确的几何语言的书写,为以后更为复杂的几何书写定下基础,从简单到复杂,也就是为了让学生对于几何题目来说没有那么的恐惧,使得以后的教学更加顺畅。
在整个课程的展开过程中,我发现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的存在。教师的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不够完好,由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找到教学的切入点,使教学任务得以实现,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这也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深思、探索之处,使我的教学过程能够更加的严谨规范。另外,从教学设计到数学思想的渗透,从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到板书的清晰和条理性,从学情的关注到讲练的有效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抠准抠细,这样的整体效果出来学生才有可能才课堂上收获更多一些,能够做到“由不会到会”“由知道到掌握”。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努力做到变“教学”为“导学”,在这个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开放教育环境中,网络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网络的条件,做好并充实好课件,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在具体的事例中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把教师的课堂知识点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好的生活情境,并且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知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如何当好引导者,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一路思考,一路前行!”
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数学可以说绝大多数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时,学生自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从而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时,无形中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