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融合的课堂策略研究

作者: 刘双双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本文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价值,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如何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积极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学科相融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创新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重视价值导向,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篇数量和选篇方向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将其培养成为具有文化自信、爱国主义精神和健全人格的人,是语文教学应承担的任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课堂内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联结与融合,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认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价值

1.丰富教学内容

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更加讲求综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其与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有效融合,能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体会语文知识的学习价值,感受语文课程中文字表达、情感表达的美感。

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可以从语文课程内容的实际出发,系统分析教材文本内容,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让学生深入理解语文知识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时,要做好前期引导,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这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步实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2]。

3.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高度重视,反复强调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初中语文教学也需要改革创新,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合与应用。这不仅有助于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延伸,而且可以开展更全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索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让学生形成深度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语文教材,深挖教材中隐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此为切入点开展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式,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1.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体裁样式等都有可能隐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关注教材中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其中,对于显性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内涵和意蕴;对于隐性内容,教师要结合具体内容,对教材内容可能涉及的传统节日、建筑工艺、绘画艺术等进行深入剖析[3]。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应当是一个持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时,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能力,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从生活实际出发,立足具体的课程内容,收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语文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验助工具、微课资源,让学生直观地对相关教材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再调用网络平台上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资源,力求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观兴趣。

例如,在初中语文《术兰诗》的教学学实践中,而期引导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木兰诗》的节选短视频,或以花木兰从军为背景的的影视作品、动画作品资料,让学生对术兰从军的的故事梗概、花兰身上的珍贵品质进行初步了解,,提出几个引导性的问题,以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阅读课文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乐府诗的韵律、格式,一方面让学生体会乐府诗歌的行文美感,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故事中主人公的坚韧品格。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的问题包括:《木兰诗》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你从诗中体会到花木兰从军是怎样的心情?你读了《木兰诗》后,觉得乐府诗的语句有什么韵律特征?你认为花木兰身上有什么样的精神?上述几个问题具有典型的层次性特征,是从教材内容出发,逐步过渡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讨论上述几个问题,并且由学生推选小组代表,分别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理解程度,为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完成后续的拓展性学习任务指明方向。

4.积极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是跳出课程教学的局限,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从多角度进行学习,并且借助具体的实践活动检验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养成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良好习惯。这对学生长期的语文知识学习而言非常重要。在选择具体的主题实践活动形式时,教师可以结合客观条件开展,以学校或地区为单位,组织相似的诗词大会竞赛、古诗吟诵表演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实践中,教师可以立足语文课堂,加强研究,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和课外活动,拉近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为学生文化底蕴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玟欣,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以文言文部分为例[ J ].名作欣赏,2023(3):92-94.

[2]刘春霞.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途径﹣﹣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乡愁》一诗的教学为例[ J ].语文教学通讯. D 刊(学术刊),2022(12):28-30.

[3]陈星,孙永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探究[ 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12):96-100.

[4]柳旭,王雪.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J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1):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