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导探行”三层尝试
作者: 朱美如在语文阅读课中,如何能使学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导疑生情,引导学生对教材产生兴趣
情感是人的精神内核,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因而,语文教学要在“导情”上下功夫。导情成功,学生便有身临其境的之感,各种各样的疑问便会油然而生,那么,如何导情生疑呢?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形象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使之在情景当中产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音乐导入,让音乐激起学生的丰富想象;用录音导入,让画面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用表演导入,让学生入情入境沉浸在相应的气氛中;用介绍背景导入,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内驱力。
如笔者在教学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先这样介绍背景:“15岁,是一个还未能完全独立生活的年龄,是一个还需要父母呵护的年龄。然而,唐代诗人王维却在这个时候,告别了亲人,远离了家乡,独自一人来到千里之处的京城长安求学。重阳节到了,他多想念亲人啊,强烈的思乡之情使他拿起笔,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接下来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便会十分顺利。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述语言要生动形象,善于描绘和比喻,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让抽象的事物产生“视觉效果”,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便能充分导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鼓励探究,指导学生自己走进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训练。以阅读方法为例,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其次是指导学生会逐段逐篇地阅读,理解并归纳文章的重点内容;再次是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把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写作方法摘录下来,形成积累作文创作素的材;最后是学生学会独立阅读,并将获得的新结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结构。
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后,要相应地采用评论、研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去学习课文,去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可提示“宝典”,为学生导探带来小小的帮助。
“宝典”一——工具书。笔者认为课堂上,《新华字典》这一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不理解的字词大可通过“字典”这位沉默的老师来进行自学,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良好习惯。
“宝典”二——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了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所以,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有必要提倡小组合作性的学习模式。
“宝典”三——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索性”的过程,教师不容忽视要巡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应鼓励学生对自学不会的问题问老师,并给以适当引导,正所谓“良师益友”。
笔者认为如果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比作是“旅游观光”,那么之前为学生所提供的“宝典”就是“旅游观光”的必备“车”和“食品”。接下来就可以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而又有目的性地“驾车”去“旅游观光”。
三、因悟探行,引领学生走向生活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生活的记录和作者情感的载体。如何让文本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及其思想内涵被学生了解和认识?这是阅读教学要突破的问题。笔者认为,把文中的事物还原,还原于生活中,就能让文本与生活链接。
比如在学习《母鸡》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先与学生聊聊生活中见到的母鸡是什么样的?在文本学习时,要求边读边想象,从文本走向生活,又从生活回到文本,再次阅读时,很多学生忍俊不禁,边读边笑。而学习文本的后半部分时,我又让学生想想自己的母亲,说说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再读母鸡为小鸡所做的一切时,学生感触颇丰,朗读也是入情入境。生活是语文的根据和源泉,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学生的潜力就会得到开发。
教科书是语文教育的阅读文本之一,是师生共同构建的语文学习过程的起点,但仅仅是起点而已,语文教育必须由这个起点延伸,构筑一个通向生活的跑道,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寻求与阅读文本相关联的生活领域,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对生活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