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作者: 王丽杰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不但能帮助学生回顾与巩固课堂知识,还是对课堂知识的延续及补充。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小学数学作业也要基于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围绕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进行设计,把课外作业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积极创新,以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取代以往重复、简单和单一化的书面类型作业。多元化设计作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使作业真正为教学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使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基于以上,下面浅谈一下我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一些认识。
一、作业设计要有针对性
作业的设计应有针对性,即作业的设计应精准针对课堂的关键点与难点,以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进行设计,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以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内容《9加几》为例,在学习此知识之前,老师可以有目的设计课堂前置作业,如复习凑十歌、快速数一数、口算9+1+3、8+2+6等练习,让学生初步理解凑十的方法;教学后,课下老师可以设计一项“说一说”的作业,说出9+5的计算过程等,其目的就是加深巩固本节课重难点。
二、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一个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消磨智慧的“苦役”。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心理,将枯燥乏味的作业设计成充满童趣的作业,主动融入多感官体验,让学生享受作业带来的愉悦感。另外作业设计要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活动巧妙联系,使之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一)寄作业于游戏,玩中乐,乐中学。
把作业设计成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如学习“口算乘法”可设计扑克24点的游戏或者对口令游戏;教学《可能性》这一课后,可以设计“猜球”、“猜硬币”等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他们用数学语言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令学生感觉到数学作业是一个游戏的学习乐园。
(二)寄作业于生活,实践性作业。
为了使数学作业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可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比如:学习《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用牙签、小棒等材料制作角的模型,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角的特征;学习了《图形的拼组》之后,可设计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图案”,画在纸上;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与《人民币》后,设计“今天我当家”的情境活动,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架,让学生自主购物,算一算“20元钱可以买什么?”“一共要付多少钱?”等问题;学习了《克与千克》之后,掂一掂不同的实物,估一估、称一称,感受1克和1千克的质量。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作业设计,能够让学生看到数学并非遥远和抽象的学科,而是一个充满趣味、与日常生活紧密 相关的知识领域。
(三)寄作业于绘画,在兴趣中学习。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如在学完《有趣的图形》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绘制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或用学过的图形来设计一下他们喜欢的校园;在学完某一单元后,让学生用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点等,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在绘画中呈现了学习的乐趣。
三、作业设计体现个体差异与层次性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学生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学习速度、理解能力、知识串联能力等方面差异明显,“一刀切”式的传统作业方式无法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差异要求,桎梏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作业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力求更加全面,满足每一名学生的需求。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知识理解能力的差异,由浅到深地设计不同层次的数学作业,第一层级的教学作业内容是所有学生都能熟练完成的难度,可以布置给知识理解能力薄弱的学生;第二层级融入教学综合题,布置给对知识有一定理解,并需要加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学生;第三层级可以针对知识理解全面、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作业中加入实践性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探究。这样精心设计的分层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发展。
四、作业设计体现多样性
作业设计不应仅仅局限于特定的内容或层面,而是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规划。
(一)作业的形式的多样性。
既能保证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也能够促进学生在综合应用方面的能力培养。跳出作业的”纸上谈兵”,可以是听、说、读、写、画等多种形式齐参与的作业。不仅仅局限于书面作业,还要与实践作业相结合,例如可以布置一些小制作、小调查、小阅读等实践类的作业,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作业设计者的多样性。
作业设计者,可以是老师,也可以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作业设计方面,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创造”出作业。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作业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当一回作业的“导演”,自己设计,自己控制,自己安排,自己参与评价。学生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各尽所能,各展所思,在设计作业过程中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在享受作业带来的快乐中得到发展。
(三)作业完成者的多样性。
作业不仅可以自身独立完成,也可以是一些合作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打破传统作业“独立作战”的形式,变个体型为合作型,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相互切磋,共同协作完成作业。例如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后,让学生在家与家长玩扑克牌游戏,边玩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包含的数字的和与差;学了“比多少”后,让学生与爸爸妈妈比一比物品的多少,并用“谁比谁……”说一句话。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
总之,“双减”政策下,实现“减负、提质、增效”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重要课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追寻,以更多样、更新颖、更科学的方法设计作业,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有力落实,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