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导-阅读-鉴赏-表达”的整本书阅读指导
作者: 王晓德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研究,是让学生的阅读体验不断深入,经历一个不断修正、充实、完善的过程,这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形成阅读能力的过程。“引导-阅读-鉴赏-表达”的整本书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是通过研究构建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养成,弱化老师的引导、指导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读书方式、喜爱的书籍、以及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之间能加强读书的交流与分享等。
引导就是教师搭建情境,引导学生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和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有目的的选择共读书目。教师创设一个有价值的情境,同时提出导读问题。教师收集学生最初的想法、问题和建议,参考课程标准、全校指导策略等制定阅读计划。教师作为引领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想法是阅读的重点,通过专门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课,通过教师、同学的导读,引导学生对书籍产生兴趣,激发阅读的兴趣,并对所读书籍进行初步的整体把握。
阅读就是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提高语言理解能力。通过自读、伴读,课内读、课外读等形式,对整本书进行充分阅读,并能养成边读边作批注、记笔记的习惯。通过专门的读书交流课、分享课等课型,实现真正的阅读。学生根据书中提供的信息,在头脑中建立与之相关的形象。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整本书内容,在梳理的过程中对本书进行再读。 在阅读过程中用问题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并作批注。借助思维导图简述整本书内容。有趣地读,大胆地说。学生根据书中提供的信息,通过想象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在头脑中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图画,从而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以及加深自己对于文本的体会。想象画面的策略能体现每个孩子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借助想象画面,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与体味。演绎文本情境。让学生演一演故事中的某一情节或片段。从而再现故事内容,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所有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鉴赏就是学生阅读鉴赏,提高鉴别与欣赏能力 。在阅读中通过作批注、写读后感、画思维导图等形式,加深对所读书籍的思考,同时锻炼提升写作能力。书中所体现的基本观点与核心观点。在阅读中能够引起注意力的有冲击性、启发性和有特色的语言。抓住书中的一些关键性、启发性的词、句、段加以评论、解释、阐明,成为在自己阅读心智宽荧幕上的启思性的收获。角色代入,观点输出。 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角色扮演来体会人物心理,尝试站在人物角度来表达观点。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联想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联想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观点的联想比较,学生能通过对比,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使思维更加深入。
表达就是学生通过语言、书面多种形式表达,提高阅读吸收能力。学生积极吸收整本书的营养,不仅进行口语表达,更重要的是进行行动外显。阅读并不是单独割裂的,它是学习、生活、成长当中的一部分,我们要将它所表达的内涵进行充分的整合与关联。学生将整本书的前后信息进行关联。将事件的因和果相联系,在思考的过程中将零散的信息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学生随着信息之间联系的不断深入,理解将不断深化。学生在了解整本书的内容以后,心中就有了表达的素材。思想、语言、文字其实是一件事情的三种形式。思考需要工具,谈话与写作也正是思考的开始。学生通过口语表达说出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组织与思考,形成书面语言,进行写作。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表达,感悟生活。学生将阅读内容与生活实际接轨,努力调动起学生在生活当中的所见所闻、所看所感。把学生生活融入到阅读学习之中,最终实现让阅读根植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同时让学生带着阅读的收获去体验生活的美好。
学生只有具备了对更多书籍的阅读兴趣,才会乐意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的价值目标。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语文阅读实践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